2018年4月2日,世界卓越華人,著名投資人向凌云博士作為
區塊鏈金融研究領域的國際杰出人才,受聘為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系統優化實驗室中國企業系統優化中心研究員,向凌云博士接受了《核財經》遠程專訪。
《核財經》: 請問您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
比特幣的,當時是什么感覺?
向凌云:我是2013年年底首次接觸到比特幣的,那個時候在中國一家基金公司擔任總裁,我們認為這有可能是一種新型的數字資產,并對此進行了風險性的研究。在2014年我領導的基金公司就在中國率先調研預發行了中國首支數字資產基金(募集的標的為加密數字資產,不是貨幣),并申報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備案。
《核財經》:現在
幣圈有一個流行說法,認為比特幣會是其他
加密貨幣錨定的貨幣,起到數字黃金的功能,您怎么看比特幣的長期價值?
向凌云: 我認為比特幣首先不是貨幣,所以更加不是錨定貨幣。但是比特幣是具有特定價值的,而且這種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體系所存在的認同價值,所以說只要獲得的認同度不減,這種價值就會一直存在,并且升值。
《核財經》:您給國內一些地方政府擔任經濟顧問,您應該也注意到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參與區塊鏈行業,一些地方政府推出區塊鏈創業優惠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推出區塊鏈產業園, 您如何看待地方政府的這些作為? 您認為政府的恰當角色應該是什么?
向凌云: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區塊鏈行業的情況我個人還沒有發現。不過,我觀察到的確很多地方政府是在鼓勵區塊鏈行業的創業者和技術團隊落地、入駐產業園區,我認為這符合有關法律法規。政府適當的引導產業發展方向、鼓勵創新,這是有利于區塊鏈行業發展和逐步規范的必要步驟。
《核財經》: 請您評論一下目前各國對加密
數字貨幣監管的立場
向凌云:首先我認為各國對于加密數字貨幣的監管立場都是肯定的,都明確了要逐漸納入監管體系。只是現在有待于定性!也就是說現在所謂的加密數字貨幣到底是什么?因為,絕大部分國家都認為“加密數字貨幣”并不是貨幣!因為其并不具備貨幣所應該具有的三大屬性。所以不能按照“貨幣”來監管。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也有官員描述說應該屬于“互聯網積分”,我認為其本質應該是資產!數字化的資產經過加密形式而存在,即加密數字資產。我相信各國會越來越接受這個資產化的定性。定性為資產,自然就會按照資產的監管原則來設計監管措施。關于加密數字資產的邏輯,可以網上關注我的一些文章和書籍。
《核財經》: 您說2018年將是“技術+產業”正規軍入場的元年,既懂技術又懂產業的人開始進場了。這些人首先熟悉具體的場景和產業,同時又對
區塊鏈技術的理解達到了一定程度,他們將是未來區塊鏈商業應用領域的主流玩家。您能否分析預判一下,哪些行業最適合區塊鏈技術應用? 距離區塊鏈技術應用大規模爆發大概需要哪幾個階段?
向凌云:可以說,區塊鏈技術結合產業的時代機遇已經到來。絕大部分的商業場景都適合于區塊鏈技術不同程度的參與,如果一定要舉例,我想首先是游戲、醫療、產品溯源、企業消費積分、貿易金融、
供應鏈金融、私有股權登記轉讓、公示公證、聯合征信、房地產、保險、價值互聯網等等行業都可以塑造非常適合的應用場景。 我認為距離區塊鏈技術應用大規模爆發并不需要傳統行業所認為的階段,應該說現在就已經到來。沒有順應這個跨時代技術的許多行業都將被迅速淘汰,這在上一波互聯網浪潮來到時一樣,已經有了非常充分的案例。
《核財經》: 很多熟悉具體商業場景的企業家也急于把它們的資產上鏈,甚至通過發行代幣來募集資金,對這類現象,您覺得有什么需要警示的?
向凌云:其實這種亂象會很快結束,只有退潮之后才能讓大眾識別真正站在沙灘上的人到底是誰沒有穿泳褲。我個人鼓勵資產上鏈,因為真正的本質應該是加密數字資產,只有資產數字化才能更好的促進企業發展,實現資源節約。
核財經:您說,區塊鏈最原始的形態是“幣鏈合一的”后來“幣鏈分離”,現在進一步演變為 ‘證幣分離’——
token是指通證,Coin是指代幣,這樣商業邏輯才能重構,通證經濟的愿景才能落地生根。您這個觀點很新穎,也很有啟發,是否意味著對應復雜的現實商業生態,需要多種形態的通證?而代幣則會少得多?
向凌云:資產數字化之后,人們真正需要擁有和交換的是能夠代表加密數字資產的通證,而不是代幣!通證的形態會越來越多,而代幣會慢慢聚焦到公信度更高的品類,甚至可以說比特幣、
以太坊也能夠取代和完成代幣的所有必要性。只有分開來看通證和代幣,才能看清楚資產的不同邏輯,才能讓代幣和通證發揮不同功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