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組織”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詞匯,即沒有一個中心化的控制機構,甚至沒有一家公司。在過去幾十年里面,有七到八位經濟學家在研究“自組織”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分析任何經濟活動的時候,我們基本上用“兩分法”,就是市場和政府,市場是無形之手,政府是有形的手,市場失靈的時候,用政府的管制,當政府管制失靈的時候,用市場無形的手來補充。
但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有七到八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研究市場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自組織”。
2009年,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研究的就是“自組織”,其中還有一位唯一的女性經濟學者,她畢生研究的就是在市場和政府之外的第三股經濟治理的力量,所謂的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
所以講到
區塊鏈的去中心,講到區塊鏈上組織的經濟活動不再需要像公司這種制度,或者不再需要這么多的信任中介,這都不是一晚間突然冒出來的.
幾十年以來已經有很多的經濟學家都在研究“自組織”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而且還有很多的案例,很多的理論推導,都證明在某種情況下,自組織比企業或者比政府更具有效率,能夠更好地創造社會福利,這是有一系列經濟學的研究,一系列的論文,一系列的社會調查來證明的。
只不過
區塊鏈技術在2009年出來之后,使得我們可以用到一系列新的技術,來更好地發揮自組織在經濟活動中的治理效率,能夠更好地發展自組織對社會福利的貢獻,自組織是一直存在的。
技術的發展,可能會使得這種自組織的作用變得比以前更大更顯眼,給我們帶來的沖擊也會更大,只是如此而已。
所以區塊鏈的去中心特點,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去中心,并不是取代了政府或者取代了企業,在所有的經濟學家研究當中,他們探討的是這三者在某種狀況下,其中某一股力量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它們不是互相取代的關系,是一個互動的關系,是一個相得益彰的關系,是在某一個場景下,某一個經濟周期,某一個事物下,某一個力量會更有效果。
對經濟活動來說,政府的管制在某種情況下是必須的,市場的競爭在某種情況下也是最好的,但可能仍然有一些東西用自組織的方式更有效率。
在區塊鏈之前,哪些場合自組織發揮更好的效果呢?就是跨主權、跨經濟主體,全球性的公共經濟事務,比如全球氣候變暖,比如水污染,比如反恐。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很多公共經濟事務治理研究當中,發現自組織有很多市場競爭和政府管制不能帶來的好處。區塊鏈系統的正式上線是2009年的1月份,200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恰恰給了兩位專門研究自組織效用的兩位經濟學家。
為什么都是2009年?因為2008年全球
金融危機,讓大家看到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已經失靈了,政府有形的手也失靈了,所以有一幫技術極客們說“我們要改革央行的貨幣發行機制,我們要建立一套更強的用數學規則自我限制的貨幣發行規則,不能讓央行亂發貨幣”,這就是
比特幣區塊鏈之所以能夠產生的背景。
恰恰也是因為2008年市場之手失靈,政府之手失靈,所以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獎給了這兩位經濟學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