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ibra分配激勵的特別之處
如果把Libra作為一個
token,把所有Libra成員:100個
聯盟、分銷商、用戶,再加上各種各樣APP里使用Libra的人,內部激勵怎么分配?這種分配會導致什么后果?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實際是把Libra當成了一個有邊界的
社群。
我們要先搞清楚,Libra的“礦工”是什么人?很多人覺得Libra的礦工是這一百個節點。其實不是,Libra的礦工其實是你我這樣的用戶。當我們拿出1萬人民幣或者1萬美金去購買Libra的時候,挖礦行為開始啟動。承銷商在Libra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它接收你的法幣,然后自己跑到外匯市場上,湊成一個符合Libra要求的貨幣籃子,再去Libra的節點去購買Libra,再把Libra還給你,這個動作才算完成。因此,你我這些用戶是Libra真正的礦工,是Libra挖礦這個行為的啟動者。
但有意思的是,我們既是礦工,但是卻不是鑄幣稅的獲取者,相反,我們是鑄幣稅的繳納者。這是Libra跟
比特幣、
以太坊、EOS都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是說,你是“礦工”,但是你不得到鑄幣稅,你是繳納鑄幣稅的,那么在Libra這個系統當中,誰獲得了鑄幣稅呢?是reseller,也就是所謂的承銷商。
這個承銷商獲得鑄幣稅的體系,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及后果。因為,我去購買Libra的時候,除了購買它的價值本身之外,我要另外繳納一筆小小的鑄幣稅交給承銷商。那么我為什么要交鑄幣稅給承銷商?一定是因為我獲得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是什么?最直接的就是,Libra作為一個全球流通貨幣的流動性溢價;而承銷商則由于向你提供全球流動性議價,所以能享受鑄幣稅。
這個體系設計會帶來一個后果,整個鑄幣稅的分配會沿著對全球貨幣流動性這件事情有需求的地區,自然進行分配。像某些國家限制貨幣,不讓你自由兌換,然后你自己的國家貨幣不穩定,越是這樣的地區,越是會出現一個巨大的鑄幣稅差價,然后一堆的承銷商會沿著鑄幣稅差價建立一個分銷網絡,來獲取鑄幣稅。
這帶來一個結果,Libra會自然而然在全世界形成一個鑄幣稅的不平衡狀態,然后會在那些對于對貨幣流動性特別有需求的地區形成巨大的差價,然后里面會形成很多的、無孔不入的毛細血管分銷網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所謂的“新的貨幣戰”。注意,這個毛細血管不一定出現在現實世界當中,它完全可以是在網絡當中,甚至是暗網當中出現。
Libra最為不同的在于它是一個雙幣系統,Libra在它的一百個節點中會分配一種叫做Libra Investment Token(LIT)的通證,通證是用來分配系統當中的收益和利潤的。我認為Libra的利潤來自整個Libra交易過程當中所收的手續費、交易費、跨境轉賬的服務費用、各種各樣的institutional利潤等。而獎金是什么呢?我猜可能來自利潤的一部分,也可能來自某些特別的鑄幣機制,然后把一部分鑄出來的通證存在獎金池,用來獎勵LIT的持有者。隨著匯率的變化,一部分Libra可能被憑空增發出來,這部分Libra就可以用來做獎金。
Libra這個模型其實是我最推薦大家無腦采用的一個模型,即一個通證專心專意做流通,另外一個只用來分流通過程當中所產生的利潤。流動過程當中分配的利潤,是不是又觸到了STO這條線?確實是的,Libra的LIT是一個如假包換的STO,那么將來它如果要上市流通的話,它就必須要走STO的監管路徑。但很可能LIT在一開始,以及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上市,只在一百個節點內部流轉。因為不向公眾發售,并不觸犯證券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