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們講了公鏈和
聯盟鏈,但是現在市面的的公鏈和聯盟鏈并不多,而號稱自已跟
區塊鏈有關的項目卻很多,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舉個例子,我國央行很早之前就推行了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支票數字化系統,主要是針對企業的票據融資貼現行為,該系統旨在打擊財務欺詐以及減少打印支票的費用,系統已經投入使用1年多了。
有一些人對這個消息有疑問,他們的疑問在于,如果真的有區塊鏈元素,那么這種重磅消息為什么沒有引起市場轟動呢?可是如果沒有區塊鏈元素,央行為什么又宣稱這是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支票數字化系統呢?
其實細細分析的話,這個數據票據系統相較于傳統的票據系統,最大的區別在于這個系統加載了智能合約,用央行自己的話說:
“基于對數字票據及其交易特點的分析,我們初步完成了一套依托
區塊鏈技術、以智能合約為載體的數字票據技術基礎設施。每張數字票據,都是一段包含票據業務邏輯的程序代碼及對應的票據數據信息,這些運行在區塊鏈上的數字票據擁有獨立的生命周期和自維護的業務處理能力,可支持票據承兌、背書轉讓、貼現、轉貼現、兌付等一系列核心業務類型,各種業務規則可通過智能合約編程的方式來實現。”
基本可以這么說,這套系統里面跟區塊鏈相關的部分可能只有“智能合約”而已,智能合約雖然是區塊鏈里一個重要元素,但也只是其中一個元素而已,甚至還不是區塊鏈最核心的元素,于是才造成了這種“尷尬”。
除了智能合約,這樣的元素還有很多,區塊鏈是由很多種技術組成,比如UTXO,比如公私鑰密碼對,比如數字指紋,比如分布式記帳,比如POW工作量證明。雖然區塊鏈把它們組合起來產生了神奇的效果,但即使分開來看,其中的每一項技術都是可以脫離區塊鏈單獨使用的。
比如UTXO,UTXO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清算方式,能夠實現“交易即清算”的功能,可以把傳統
金融從復雜的結算、清算環節當中解放出來,減少中間環節,使交易更加便捷。但是,UTXO并不一定要結合區塊鏈使用,傳統的數據結構中也可以使用UTXO模型,目前已經有不少金融機構在嘗試擴展UTXO的應用了,在我看來,這項技術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比如工作量證明,工作量證明最早是開發出來反垃圾郵件的;比如橢圓雙曲線密碼系統,在很多互聯網加密應用當中都會用到。
很多項目可能是為了蹭熱度,只要他們的項目采用了其中任何一個技術元素,他們就會對外聲稱他用了區塊鏈技術,畢竟區塊鏈是現在最火的詞了,最容易吸引客戶和投資人的關注。
嚴格追究起來,他們到底有沒有用區塊鏈呢?這就看你怎么理解了,如果你用上面狹義區塊鏈的定義,那他們肯定是沒有用到區塊鏈的;但是,如果我們用廣義區塊鏈的定義,也就是只要用到了區塊鏈技術當中的某一個元素,我們就認為它是
區塊鏈項目。
所以,當很多奇奇怪怪的業務聲稱自己用到了區塊鏈的時候,請你不要奇怪,他談的是其實是“廣義區塊鏈”,也就是說它可能只是用到了區塊鏈當中的某一個小小的技術元素而已。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