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把
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之后,區塊鏈這個概念可謂是瞬間引爆了全國,不論是在電視上還是社交媒體上,每個地方都能看到區塊鏈這個詞。
有人說要做“無幣公鏈”,有人卻說區塊鏈的本質就是發幣;有人說要用區塊鏈解決存證問題,有人卻說用區塊鏈解決互聯網就能解決的問題是“用大炮打蚊子”。很明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眼中的區塊鏈都不一樣。
我簡單梳理了一下,大家眼中的區塊鏈,細分的話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技術極客們眼中的區塊鏈——狹義的區塊鏈
在技術極客們眼中,真正的區塊鏈就如同這個概念中定義的一樣:區塊鏈=區塊+鏈。
區塊大致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交易、區塊結構、隨機數。這里有一個問題,大家覺得區塊與區塊之間是如何劃分的呢?其實既不是通過時間,也不是通過區塊內交易的數量,也不是通過區塊大小什么的,而是通過工作量證明計算出隨機數。
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如果你在1min之內,計算出來了隨機數,那么就是1min出一個塊;如果下一個塊是在30min之內算出隨機數,那么下一個塊就是30min之后出。也就是說,區塊與區塊之間,是依靠POW工作量證明來劃分的。
有POW,才有區塊!沒有POW,就沒有區塊!沒有區塊,自然也就沒有區塊鏈!
這是區塊的定義,我們再來看看鏈的定義:一個一個的區塊,通過特定的規則組合起來,就形成了鏈。一般來說,鏈的形成,有以下幾個步驟:
1、新區塊的選擇——一般來說,哪個區塊先算出隨機數,就以哪個區塊為準;但如果有多個節點同時出塊,就涉及到選擇的問題了。2、網絡傳播——迅速將新生成的新區塊廣播出去,盡早傳播到更多的節點。3、最長鏈形成——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下一個區塊。
當然,還有一些更為細節的組成,但是大致步驟就是以上三步。
其實鏈的形成過程,就是把全網不同節點的不同數據,收斂成確定且相同的數據的過程。
在了解了“區塊”和“鏈”兩個概念的基礎上,然后再有“區塊鏈 = 區塊+鏈”,這是區塊鏈最根本的技術上的定義,也是很多極客眼中的區塊鏈。
嚴格來說,在他們眼中,只有采用POW工作量證明的項目才是最正統的
區塊鏈項目,他們所理解的區塊鏈基本都是公鏈,在他們眼中,其它的什么分布式記帳、
聯盟鏈都是“偽區塊鏈”,甚至連其它POS、DPOS共識機制的項目都是“偽區塊鏈”。
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個定義其實是可以稍微放寬一些,除了POW項目,有些POS、DPOS或者各種共識機制組合的混合機制項目,也都可以暫且稱之為區塊鏈公鏈項目,要不然這個區塊鏈的定義也太狹窄了。
公鏈的特點,就是它與幣密切相關。因為公鏈項目有記帳任務,需要節點花費大量的成本,如果沒有幣的激勵,很難有大量生態方參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