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國際貨幣體系中對顯赫地位的競爭僅限于主權國家發行的貨幣。長期以來,經濟規模、開放性和穩定性被認為是國際貨幣成功和消亡的關鍵決定因素。
日元、歐元和人民幣的全球吸引力并沒有更有力地上升,這一事實通常與這些因素之一或綜合有關。例如,就歐元而言,分裂的區域內資本市場和缺乏真正的歐洲安全資產——在充滿挑戰的經濟時代提供穩定性——很可能阻止歐元得到更廣泛的使用。[14]有大量的文獻來評估這些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相對重要性。
然而,普遍共識是,其他貨幣在國際貨幣和
金融體系中取代美元繼續面臨相當大的障礙,而且預計該體系的總體格局將在近期內保持不變。
這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私人數字形式的貨幣的到來是否會更容易地挑戰當前體系的秩序——這些“貨幣”是否有特殊之處,可以使它們更有效地與美元競爭,當然假設他們通過了全球監管機構設定的高標準。
在我看來,簡短回答是”是”——主要有兩個原因。
慣性的力量可能變得不那么強大
第一個問題與(貨幣)被接受的速度或系統迅速變化的可能性有關。
全球貨幣與國內貨幣一樣,服務于貨幣的三大經典職能——一個財務記賬單位、一種價值儲存和一種支付手段。但并非所有職能都同等重要。歷史和理論都表明,作為一種支付手段,事實上是全球貨幣的主要功能。
然而,過去國際支付主要由公司、商人、銀行和政府進行,主要形式是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大型參與者的批發交易。例如,阿姆斯特丹和漢堡的銀行早在17世紀初就履行了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能,其創建是為了向商家提供轉賬存款,作為一種高效、穩定的支付方式。[18]
英鎊作為國際貨幣的崛起始于倫敦所謂的商業銀行向商人提供貸款,為進出口融資,之后,英鎊發展成為國際投資的工具,并成為儲備貨幣。
對于公司、商人、銀行和政府來說,就一個國際貨幣標準達成一致,以及從一個國際貨幣標準切換到另一個標準,都涉及重大成本。他們通常持有以主要國際貨幣計價的大量余額,并因此承擔匯率風險,相信這種貨幣今后仍將是全球的主要支付單位。
因此,國際貨幣使用的惰性歷來很大。高轉換成本、鎖定效應和習慣持久性是有利于維持現狀的強大力量。關于一種主要貨幣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取代另一種主要貨幣,是一場活躍的爭論。但共識是,這一進程需要數年,如果不是幾十年。
相比之下,消費者對全球貨幣使用的接觸和興趣通常有限,但”美元化”或”歐元化”經濟體除外,因為美元或歐元是或曾經是,代替其國內貨幣,正式或非正式的付款方式。
然而,這種情況已經改變。最近的全球化浪潮,加上在線服務的快速發展,支持了消費者對跨境支付服務的需求,需要這些服務更快、更便宜和更易于使用。
例如,全球旅游流量在過去15年中翻了一番。互聯網用戶的數量也增加了一倍,手機用戶的數量也增加了一倍。發送數據的成本已大幅縮減,更便捷的服務的訪問也擴大了。在短短的十年中,全球匯款增長了50%以上,而跨境
電子商務活動則增加了兩倍。
因此,新的和新興的私人支付解決方案主要針對消費者和勞動者,而不是商家,這是很自然的。消費者和勞動者構成更大的潛在用戶群,并產生相關的網絡效應,這意味著現有的
數字貨幣提案已經被更快接受。
看看 M-Pesa。它無需銀行賬戶即可結算低價值交易,從而徹底改變了支付。肯尼亞的移動貨幣交易額在不到七年的時間里增加了兩倍,如今已經占到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發達經濟體才剛剛開始趕上肯尼亞。
在中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兩種由國內大科技公司開發的支付解決方案,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已吸引近10億客戶。大科技公司的支付服務占中國GDP的16%,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去年中國的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超過2015年的15倍。
因此,現有證據表明,在零售消費者支付方面,交易和轉換成本比用于批發跨境貿易和金融的傳統貨幣要小得多。這種網絡效應對于全球網絡來說將更強大,可能使國際貨幣競爭在未來成為一場更具活力的競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