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野心成為新的支付結算基礎設施
Libra的整體設計上和傳統法幣發行類似,如圖1所示。

圖1 Libra發行機制與法幣對比
來源:作者根據公開資料繪制
Libra由Libra協會發行,目前包括了28家創始機構,未來會拓展到100家。
目前包括了

支付業:Mastercard、Mercado Pago、PayPal、PayU (Naspers’ fintech arm)、Stripe、Visa
技術和交易平臺:Booking Holdings、eBay、Facebook/Calibra、Farfetch、Lyft、Spotify AB、Uber Technologies, Inc.
電信業: Iliad、Vodafone Group
區塊鏈業:Anchorage、Bison Trails、Coinbase, Inc.、Xapo Holdings Limited
風險投資業:Andreessen Horowitz、Breakthrough Initiatives、Ribbit Capital、Thrive Capital、Union Square Ventures
非營利組織、多邊組織和學術機構:Creative Destruction Lab、Kiva、Mercy Corps、Women’s World Banking
Libra協會將負責技術路線(如公鏈升級)、儲備資產管理、分紅&激勵管理、機構管理(如會員、分銷商等)、緊急事項應對(如網絡攻擊等)等事務,加入Libra協會也有一定的門檻,成員可以獲得理事會席位和一人一票的投票權(不管初始投資多少,最多一票)。
Libra和傳統支付系統比,滿足不同參與方的訴求,幫助賬戶方做大支付、匯款,讓收款方降低交易成本,也讓傳統機構觀察、應對創新的手段。
具體來說,具有三大優勢:
1、低操作成本
區塊鏈取代人工對賬帶來效率提高,差錯減少
2、低交易成本
Libra體系內交易無需向中心化機構代理機構付費
3、低保證金降低成本
賬本實時同步加強機構間公信,減少保證金要求,降低保證金帶來的額外成本
當然,Libra也依然面臨著四大風險:
1、各國面臨的監管要求不同
a.被認定為證券類加密貨幣時
Libra協會和經銷商發行Libra都需要遵守證券發行規定
b.被認定為支付類加密貨幣時
Libra協會和經銷商需要持有支付牌照或加密資產交換業牌照以及準備金要求
2、反洗錢風險
跨界監管存在諸多沖突和挑戰,如何符合全球監管的基線標準
實質上的執法、取證、行政監管存在沖突
3、資金安全和信息安全
波動性可能影響用戶對其作為一種支付工具的接受度
交易可能是不可撤銷的,導致欺詐和操作失誤的交易不能回復損失
4、監管政策不確定風險
各國監管部門對Libra的性質的認定取決于很多主觀因素,且可能立場不一,導致監管政策上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各國監管部門的長臂管轄
因此,Libra雖然抱有非常美好的幻想,但離真正落地還有諸多挑戰,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如何應對監管,還有包括隱私問題、擠兌風險問題等諸多問題,還處于烏托邦的階段。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