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的時候,和大家交流,主要聊的是
區塊鏈的本質是共贏,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內容包括以下3點:
1. 股份制下,股東只追求利潤,和用戶、渠道、供應商、員工都割裂了,不是一種好的機制。
2. 區塊鏈的體系可以把各方都調動起來,實現共贏,這不是生產力的革命,而是生產關系的革命。
3. 未來5-10年,區塊鏈模式將替代股份制成為主流。
今天,我主要和大家探討,如何設計區塊鏈的商業體系。
雖然我們深知,每個人的能力和認知都有邊界,但我們主觀上力求,未來5年,所有區塊鏈商業體系的設計,都已經被包含在我們的框架里。
所以,接下來的內容,有些會比較艱澀,大家可以先看著、記著,由時間來驗證。
從供給出發,促進生產力
首先,基于供給。
我們體系設計的一個根本出發點,是圍繞供給,從供給出發,一切圍繞促進生產力。請一定記住這點,這個基本思想會貫徹在待會的體系設計里。
有人可能會奇怪,為什么不兼顧需求與供給,這是經濟學的兩個基本概念。
回顧歷史,從經濟學的歷史來看:
1776年,亞當·斯密就已經提出了供給曲線;
但一直過了100年,到1871年,奧地利學派才在心理分析和主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需求曲線;
再到1890年,馬歇爾發表《經濟學原理》,把二者集大成。
之后兩者交叉,然后移動,然后博弈論,再到行為經濟學。
所以,從歷史來看,需求的研究必然是滯后于供給的。
現階段區塊鏈還處于初期,供給是稀缺的,所以研究需求的意義不大。
就如福特當年做的調查,“您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更好的交通工具?”
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我要一匹更快的馬”。
沒有人會知道需要一輛汽車。
所以,我們現在,處于的是區塊鏈經濟的1776年。
現階段,我們只專注于供給側,研究如何激發和激勵生產力。
其次,完全標準化產品且供給無瓶頸的體系都不需要區塊鏈,不要為了區塊鏈而去區塊鏈。
這里兩個意思:
一個是完全標準化產品,比如做個抹布、襪子,根本不需要區塊鏈,用基本的生產管理就可以;
另一個是供給無瓶頸。如果供給有瓶頸,比如就算是做襪子,但是做1000雙限量版的襪子,那也可以用區塊鏈來調節。
那么,體系設計里兩個最主要的問題:
通證怎么來?
通證怎么用?
不要告訴我說通證怎么來,用法幣買,通證怎么用,換成法幣獲利了結。
事實上區塊鏈體系下的玩法非常非常多,會讓你嘆為觀止。
通證怎么來?
我們參照CSDN孟巖先生提出的0-3級分配體系,劃分了0-2級的分配體系。
其中,0級分配是挖礦,1級是市場行為,2級是系統的宏觀調控。
0級分配:可以簡單理解為挖礦,是讓系統產生增量
token的
工作量證明,比如
比特幣挖礦,比如你在這個餐館消費多少次,
論壇寫文章寫多少篇,都是廣義的工作量;
忠誠度證明,比如POS是一種,持有幣就可以獲得利息幣,時間越長,中間沒有拋售,那就獎勵利息越多;
工作效果證明,那就要看結果了,不是說你論壇文章寫得多就可以,比如看轉發量,點贊量,評論量,來決定要給你多少token獎勵;
還有一種是提供外部資源,不論你提供帶寬,存儲,包括你提供了錢,都是一種可能的獲得token的途徑。
1級分配:是指在這個體系里的市場循環流動,從而可以獲取的token
比如,生產傳播獎勵鏈。這和工作量證明、或工作效果證明的獎勵模式都不一樣,你覺得這篇文章好,可以給作者獎勵token,但獎勵并不是白給的,你可以轉發出去,下一個人如果覺得好,那就獎勵作者,也獎勵你,就這樣一層層傳遞。
優秀的產品和內容的作者獲得了巨大的獎勵,前期的傳播者,承擔了渠道的角色,也取得了很不錯的獎勵。
提供信用。就是你為系統提供了信用和背書,無論是做擔保、增信、或者是監督、鑒別,尤其涉及到鏈下信息的上鏈,都應該有獎勵。
提供流通。我們知道流動性是可以有溢價的,雖然說渠道不是商業體系里最重要的,但也是有價值的,包括在用戶間流通、或是跨鏈流通。
還有很重要的就是在供應商和用戶間提供流通,因為我們知道很多時候,雖然有很多token的權利,但真正想要用這些權利的人,未必有時間和能力獲得token的獎勵,反過來說能去挖礦的人未必有興趣去使用token,所以需要第三方來連接供應商和用戶。
提供組織性。包括組織社區、維護系統、記錄賬本等等,都應該獲得獎勵。
2級分配:1級分配都是市場行為,2級分配是系統的宏觀調控
宏觀調控,最主要兩個目的:收斂性、魯棒性
收斂性就是要抑制持續的單向流動,最后導致系統崩盤。
比如token的集中度持續提升導致的壟斷,系統可以向富人多收費來縮小貧富差距;
比如傳銷式泡沫,或者說龐氏泡沫,可以對短期的大幅上漲的資本利得收費;
再比如擠兌與踩踏,導致的價格瀑布式下跌,系統可以設立備付token池,出現這種情況時就回購以穩定市場。
魯棒性就是抵御惡性沖擊。比如烏龍指,或者系統崩潰,或者黑客攻擊。
這里一個是系統得設計好,某個應用、某個子鏈發生問題,應該可以不影響其他部分,其次,系統應該有預警機制,超過閾值就熔斷;
系統可以用備付token池賠償各方損失,備付池不夠時也可以給用戶發類似債券的token,日后按照一定收益率彌補,最好不要采取強行分叉的辦法。
下一個問題,是否需要給通證的供給設置上限?
比特幣2100萬枚上限,讓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覺得,必須要設置一個上限。
但我們認為,不應該去刻意的設置上限,而應該掛鉤整個體系的產能供給。
比如一個畫家,token應該掛鉤畫家所有的畫畫作品,token總量就是有限的;
比如一個畫家
聯盟,會持續吸納新畫家的加入,供給就應該是無限的,要不然對后加入聯盟的畫家就不公平。
而且token應當掛鉤供給的最重要因素。
比如你這個社區是以追求人氣為目的,最終靠廣告變現,那可以按工作量來,用戶只要多瀏覽、多發文,都可以獲得token。
如果你這個社區是追求高質量、有深度的原創內容,那必須按工作效果,按每篇的用戶點贊量,甚至生產傳播激勵鏈的方式來給予token。
通證怎么用?
可能很多通證的權利都在這5種里:債權、物權、收益權、投票權、使用權。
(前四種很容易理解,使用權,就是類似住了一個月的酒店可以取得免費住一晚的使用權。)
這些都是屬于低階權利,怎么叫低階,就是用傳統
金融工具或者普通積分就可以實現的,可以不用區塊鏈。
當然也可以用,但區塊鏈帶來的提升不明顯。
好,重點來了:高階權利
什么叫高階?
就是組合式、條件式的權利,復雜度和靈活性要求較高,沒法用傳統金融工具或普通積分來實現,必須用智能合約。
這里羅列了以下7種:
1、占有注意力權
適用于一切C端用戶購買決策的體系,如果B端用戶的話不一定適用
比如現在的論壇、微信群都充斥著大量的廣告貼,防不勝防,以后就可以建立機制,你要發廣告可以,先拿出token來,設定好要給多少人看,比如100個,那100個看完后這個廣告帖就自動消失了。
再比如我們現在的用戶數據被互聯網公司隨意占據,想給我們做用戶畫像,想給我們發垃圾短信、垃圾郵件都隨便發。
以后這些數據都不能隨便給出,用戶可以選擇不給,或者如果給出去,那也是得用token換,而且收了100條垃圾短信后那個號碼就失效了。
2、信用證明權
適用于一切流程中存在欺詐風險的體系,尤其是那些權利和義務不是同時發生的體系
這個和前面的提供信用獲取token不一樣啊,那個是用信用來換取token,這里是用token來獲得信用。
比如很多商業活動都需要你抵押或者擔保的,用來防止你欺詐,或是事后問責的,現在都可以用token來實現;
再比如你要發起一個流程或活動,不管你是要搞一個團購,組織一個聚會,發起一次眾籌,甚至做一個創業項目,你都需要先拿出token來,要不然,別人參與了,付出了時間精力或資源,最后你放棄了怎么辦,你得讓別人相信你。
這些token不是發工資,只要項目進行著,還是那個發起人的,只是發起人需要證明他有誠意和決心。
3、好評、差評權
適用于一切供給存在質量差異或誠信風險的行業,像
電商或者服務業
例如,我們現在坐出租車,下車時司機會和你說,給個五星好評吧,通常我都會給,反正我的好評很廉價;
或者有時我們和司機吵架,我說我要投訴你,給你差評,司機會說,你給啊,我看著你給。
司機不怕,為什么,我們的差評也很廉價,一個差評左右不了司機的飯碗。
反過來說,有一些壞人會去惡意給差評,然后敲詐商家,這種壞人一旦多了,很大程度阻礙了我們好人給差評的權利,但系統也沒辦法管。
像前一陣六六投訴京東,那是以自己的名譽作背書才最終讓京東道歉認錯的,如果是我們普通人,你就有給一個差評的權利,商家為什么怕你。
說到底,是我們的好評、差評都太廉價了。
我們需要設計一種機制,兩種token,好評token和差評token,你用這個系統越多,token越多,而且差評token的獲取要比好評的難很多。
你在網上買10次東西,可以一次好評token都不給,但第11個商家很耐心地和你聊需求,幫你找到了你原本都說不清楚卻很想要的東西,你就可以把10次購買攢下的換成一個好評token都給他;
你可能平時從來不給商家差評,但有一天碰到個老油條,給你賣了假貨還各種編造理由,毀滅證據,你跟他杠上了,那你可以把過去買了100次東西攢下的,換成一個差評token打給他。
一旦有差評token轉到了這個地址,以后大家都能看到,都會防著這個無良商家,他想把這個差評token轉出怎么辦?
系統可以設置好,轉的時候要付出很高的gas,你沒法隨便轉出,而且大家都能看到你把一個差評token轉出了。
這樣的體系,才能真正讓好評、差評發揮作用。
4、時間優先權
適用于單位時間內供給有限的體系,通常大家都得一塊等,先到先得
但其實這對生產者來說是一種資源,是可以把這種資源利用起來變現的。
現在也有商家也有嘗試的,比如
航空公司都有金卡會員的通道,但太少了。
以后不管是去餐廳吃飯,去看電源的首映,還是買一個爆款的手機或者車,或者在節假日去搶熱門景區的票,老用戶都可以有時間優先權。
5、價格優先權
適用于使用成本剛性、定價彈性的體系
注意這個設定,如果是買個煎餅5塊錢,你說你用了token打8折,那這個token就是1塊錢,相當于商家做了促銷返利,這種不一定需要token。
但比如健身房、理發店的會員價,比如買一個軟件app或者游戲的點卡,商家的投入成本、開發成本已經在那兒了,用的人越多,可以把他的成本攤掉得越多,他其實也不知道怎么來給用戶定價,所以我們可以用token,你token用得多,折扣就越大。
這個時候商家可以很清晰地算出來,到底怎么定價最劃算。
6、概率優先權
適用于供給稀少且不可切割的體系
比如名人面對面,像巴菲特的午餐機會是拍賣的,誰出的錢多,就可以和股神吃飯。
老巴反正無所謂,但作為一個通常的明星,或者意見領袖,你搞拍賣,一個是拍賣價格太低了很難看,一個是這么干很傷粉絲的心,也沒有充分把粉絲調動起來。
正確打法是什么?聽偶像的課或演唱會,買他的書或手辦,為他出謀劃策,為他打call,都可以獲得token,你的token越多,你就有越高的幾率被抽中和偶像共進午餐。
再比如外太空旅行,到現在為止越過卡門線,也就是地球太空分界線的人只有500個,我估計身體素質符合條件的至少幾十萬,那到底誰上去呢?
當然可以也按價格,誰有錢誰上去。
但就這么賣也是屬于失敗的商業打法。
全世界有很多天文愛好者,他們會去買各種昂貴的望遠鏡,參加各種觀測活動和講座,其中很多人還喜歡開飛機或跳傘,這些商業活動都可以獲取token,最后誰的token多,誰就更有概率被抽中遨游外太空。
7、決策否決權
適用于存在多數服從少數需要的體系
有人可能會詫異,當然是少數服從多數,為什么還會倒過來。
舉個例子,你們都有沒有過經歷,自己的網盤上放了很多資料,社交平臺上有很多朋友,博客上發了很多文章,游戲升級到了很高的等級,最后互聯網公司說關就關,資料說沒就沒,你沒有辦法改變。
但是,以后有了token就可以改變了,只要還有一定量的用戶不愿意關,那就不關,沒有中心化的運維,那就用去中心化的運維方式。
再比如公交線路的關閉,經常網上有人討論多少路車沒什么人坐應該關掉。
有人說這個用token干什么,看一下后臺系統每天有多少人坐,坐的人少就可以關了。
不對,應該讓用戶用token投票,老用戶的token多,就可以投否決票。
可能有100個人坐這趟車,但如果關了,他完全可以切換到其他線路或其他交通工具,他就不會投否決票,但還有10個人坐另一趟車,雖然人數少,但如果這趟車關了,他就得換工作了,這種情況他們一定投否決票,那就不能關掉這條線路。
以上這些,現有的體系有什么辦法能解決嗎?不能。
如果脫離了智能合約,這些體系還能運行嗎?不能。
這才是區塊鏈的價值。
所以,區塊鏈的體系中,通證錨定了體系里最重要的權利,且該權利需要運用智能合約來實現。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區塊鏈體系中最重要的權利可以不用智能合約,這個體系可以不需要區塊鏈。
還是那句話,不要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對于什么東西要上鏈,這里引用一下井通科技的觀點,證明上鏈、身份上鏈、資產上鏈、數據上鏈、業務上鏈,這些都可以上鏈,但不等于都一定要上。
未來必然是鏈上鏈下混合,重要信息與行為才上鏈。
總結一下,通證怎么用,其實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使用權益,就是每次用了就消耗了,用一段時間就用光了。
另一種是持有權益,只要證明你有token,就可以享受權利。
這兩者對于體系會有不同的影響:
如果持有權益越多,用戶傾向于囤token,市面上流通的就變少,token容易升值,但也可能出現太大泡沫最終崩盤;
如果使用權益越多,流動性會變好,但容易貶值,導致用戶喪失信心而離開這個體系。
所以流動性和保值性需要平衡,理想的情況是市場上有足夠的流動性,token保值,大幅升值或貶值的預期都沒有。
這里一個是可以在使用權益和持有權益上設計好比例,一個是可以調節通證的發行,讓發行和使用相匹配。
區塊鏈商業體系的設計原則
前面已經講了很多原則,但最最最最重要的一條,是這條:
永遠也不會有終極形態,也沒有誰有上帝視角,我們能做的,就是持續的試錯迭代,不斷地改進我們的系統。
所以,最好不要把整個體系設計
成都是硬代碼,應該更多是軟代碼,才有利于進行系統的更新升級。
我們把10條原則再匯總一下,都是我們前面已經論述過的:
區塊鏈體系設計應當從供給出發,一切圍繞促進生產力。
完全標準化產品且供給無瓶頸的體系都不需要區塊鏈。
通證的體系設計必須有收斂性,抑制單向流動。
通證的體系設計必須有魯棒性,抵御惡性沖擊。
通證的供給不應刻意設定上限,而是掛鉤整個體系的產能供給。
所有低階權利都可以用傳統金融工具或積分實現,都可以不用區塊鏈。
區塊鏈的體系中,通證錨定了體系里最重要的權利,高階權利需要運用智能合約來實現。
資產上鏈不等于生態中所有信息與行為都上鏈,必然是鏈上鏈下混合,重要信息與行為才上鏈。
要設計好通證使用權益和持有權益的比例,匹配通證發行速度,以找到流動性和保值性的平衡點。
沒有終極形態,沒有上帝視角,只有持續試錯迭代。
最后的最后,還有一個問題;
通證經濟是否必須落在區塊鏈上?
其實并不是,理論上兩者是可以分離的。
但實際上,社會已經對任何商業化公司的公信力喪失信心,即使是facebook,也會讓用戶懷疑在非法利用用戶數據;
即使是滴滴,也會讓用戶懷疑不僅沒給老用戶權益,反而用大數據殺熟。
沒有哪家商業公司可以自證清白,只有區塊鏈可以提供token運行的系統基石。
區塊鏈就像人工地基,如果沒有,當然也可以蓋幾層的平房。
但是,如果你想要蓋摩天大廈,必須要有非常堅實的人工地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