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幣白皮書中,中本聰將其定義為“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意在創造一種全新的金融貨幣體系,實現點對點的在線支付。
然而,真正將比特幣推向繁榮的不是其支付屬性,而是價值存儲功能,這似乎與中本聰的初衷相悖。究其原因,比特幣如果作為支付工具,既受網絡擁堵等內因限制,也遭全球監管等外因影響。
對此,福布斯曾發文指出,過去幾年,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比特幣作為一種價值儲存手段的用途,比特幣在支付領域的使用已經退居二線,然而由于閃電網絡的發展,支付用例現在正在卷土重來,但仍面臨著嚴重的監管障礙。
相比之下,央行數字貨幣和Libra雖起步晚,但更易于推廣,比如在幣值穩定方面,國內商業機構需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而Libra由真實資產儲備提供支持,對于每個新創建的Libra加密貨幣,在Libra儲備中都有相對應價值的一籃子銀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債券,這些優勢都是比特幣不具備的。
就目前來看,盡管比特幣的支付場景越來越多,但距離成為真正強大的支付工具仍有漫長的路要走。至于路的盡頭,無人知曉,正如10年前中本聰無法設想今天的比特幣,而我們也無法預測比特幣的下一個十年。
參考文章:《比特幣支付優勢何在?》,作者:劉昌用
互動時刻:
文 | 文學 陳向明
出品 | 火星財經APP(ID:hxcj24h)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