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是兩種形式——“碳中和”和“碳惠普”:
“碳中和”,簡單一點理解就是做好事來補償和抵消自己的原罪。比如說影星周迅就曾計算出自己一年的
航空總里程數,并折算成
碳排放量,然后自掏腰包購買了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238棵樹苗種植,以完成此次碳補償行動。
這種個人付出時間勞動或者金錢去交換補償個人產生的碳排放的“個人
碳交易”是值得提倡的,也相信未來碳中和會成為主流、社會時尚,但這需要更多的其它層面的宣傳或者為公眾養成
低碳的習慣后,碳中和才會迎來爆發的一天。
“碳普惠”,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新名詞,它的大概意思是用戶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低碳行為被記錄下來,轉換成碳積分,這些碳積分可以用于兌換一些商品或者折扣券等。目前國內有不少地區開展碳普惠的試點和創新,包括
廣東的碳普惠試點、
深圳的全民碳路、
北京的自愿少開一天車、
武漢的碳寶包等等,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碳普惠”的弊端是地域限制,即碳積分大多產生于當地,也基本只能在當地兌換商品或資金;還有就是用戶要做出一個額外的“兌換”動作,這也許就是最大的阻礙。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