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聯合國氣候大會在德國舉行。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對外宣布:中國
碳市場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現已進入審批程序。也就意味著只要國務院一聲令下,中國碳市場時代即將開啟,并取代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
碳市場是一個由人為規定而形成的市場,因為這個世界上原本并不存在碳資產,它既不是商品,也沒有經濟價值。然而,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改變了這一切,政治家們認為規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的排放行為要受到限制,由此導致碳的排放權和減排量額度(信用)開始稀缺,并成為一種有價產品。
碳市場出現之后,已經有多國從中獲利:英國通過“以激勵機制促進
低碳發展”的氣候政策來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德國通過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做到了經濟與環境雙贏;美國堪薩斯州農民通過農田
碳交易,獲得了新的
農業收入來源;日本則把碳排放權交易看作是“21世紀第一個巨大商機”,通過在世界各地大量購買和銷售碳排放權,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入。
此外,印度、泰國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看到了全球變暖帶來的商機,陸續進入全球碳交易市場“淘金”。
我們的人民領袖習主席,更是高瞻遠矚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綜上所述:政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管部門,企業是主要的碳排放源也是減排的主體。但社會公眾對碳減排的驅動力是不可忽視的,甚至可以說是最根本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