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長春副司長表示,央行將采用雙層投放的形式,發行
數字貨幣替代M0。怎么理解這句話呢?
我們不妨先看看紙幣是如何發行的。作為發行的銀行,央行的印鈔機把人民幣印出來后,先存放到央行的發行庫,但并不直接給老百姓。老百姓只能去商業銀行等
金融機構取人民幣。而商業銀行的人民幣放在哪里呢?專業的說法叫業務庫。
當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業務庫中的人民幣不夠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便向央行的發行庫申請調撥人民幣。這樣印鈔機印出來的人民幣便從央行的發行庫到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業務庫,從業務庫又到了老百姓手中。由此可見,紙幣發行實際上也是雙層投放。因此,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采用雙層投放,在本質上跟紙幣的雙層投放相差無幾。
再看看什么是M0,M0就是流通中的現金,簡單理解就是紙幣。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替代M0,也就是用數字貨幣替代老百姓手中的紙幣。這樣,發行過程與紙幣相同,最終也是為了取代紙幣。再想想僅持有紙幣并無炒作價值,類推,持有央行數字貨幣也就沒有炒作價值。當然,具有某種特定含義的個別紙幣或數字貨幣(特定號碼的紙幣或數字貨幣)或將央行數字貨幣與外匯掛鉤除外。
相反,
比特幣等
加密貨幣由市場主體發行,或者綁定法定貨幣(如Libra)。市場主體發行的數字貨幣,在本質上更像是虛擬財產,其價值具有波動性,因此具有炒作價值。綁定法定貨幣的數字貨幣,則因外匯的價值具有波動性,因此也具有炒作價值。但市場主體畢竟是市場主體,均面臨經營能力是否能持續的重大問題。一旦經營不可持續,則相關“貨幣”價值的前景如何,則不言自明。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想法由來已久,并非模仿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更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不可同日而語,不可過度解讀。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可給老百姓帶來諸多好處,但想炒作央行數字貨幣則不可行。
事實上,除了央行數字貨幣之外,早在2016年,銀行業也在開展
區塊鏈方面的探索。截至2019年2月,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超過37家銀行開展了近140項區塊鏈相關探索實踐。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