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支付司副司長穆
長春在中國
金融四十人伊春
論壇上表示,央行
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五年,現在“呼之欲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腳步聲日漸臨近的同時,
比特幣等
加密貨幣因此再次引發關注。
筆者在與業內專家討論央行數字貨幣時,有專家認為,央行數字貨幣是在模仿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其實不然,而且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對老百姓的意義也遠大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理由如下: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并非模仿比特幣等加密貨幣
央行作為銀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和發行的銀行,除承擔宏觀審慎監管、經理國庫等職能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發行人民幣。大家看看人民幣上印著的“中國人民銀行”就一目了然了:人民幣是央行發行的。由于承擔著發行人民幣的職責,央行尤其關注與貨幣有關的一切事情。
2006年前后,騰訊和新浪等一些互聯網企業陸陸續續發行Q幣和U幣等虛擬貨幣,甚至一些虛擬貨幣還曾與人民幣雙向兌換,也就類似于今天Facebook的Libra。就像Libra一經提出就受到美國政府的高度關注一樣。Q幣等虛擬貨幣的一度盛行,也曾引起了央行的高度關注。
也就是從那時起,央行就已經開始對虛擬貨幣進行研究了。筆者查閱發現,時任央行副行長蘇寧先生還于2008年1月1日出版了專著《虛擬貨幣的理論分析》,該專著同時提出“最終虛擬貨幣的發行主體統一至中央銀行”。除底層技術細節外,當時的虛擬貨幣與現在的數字貨幣并無本質區別。這樣看來,在2008年以前,央行就已開始研究數字貨幣,并且已有了由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想法。
反觀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通說認為,比特幣起源于2008年中本聰(Nakamoto)發表的論文《比特幣:一種端到端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也就是說,比特幣及其隨后的一系列加密貨幣,均誕生于2008年以后。
這樣,從時間上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研究以及發行數字貨幣的想法均早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因此,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是在模仿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說法也就站不住腳了。
另外,大家都知道,比特幣等眾多加密貨幣的底層技術是
區塊鏈。相反,從穆長春副司長的表態看,出于并發數考慮,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極有可能不會采用
區塊鏈技術。因此,從底層技術看,也難言央行在模仿比特幣等加密貨幣。
簡言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并非模仿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那么,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對老百姓有什么影響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