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交易所的系統風險
既然憑空創造貨幣/資產的魔法這么好用,那交易所風險來自哪里?就是來自用戶提幣,如果發生大規模的用戶提幣,對交易所來講就是一種擠兌,因為交易所將資金池的數字資產,通過杠桿產生大量資產,不管是放貸還是自營投機或投資,交易所基本上都會把資產池里大部分幣給挪走,這形成了巨大的杠桿。平臺幣也是一樣,絕大部分的平臺幣或交易所發行的穩定幣也是把資金池再做挪用,但實際上資產端對應仍是最初資金池的那點東西。
按照傳統銀行數據來看,交易所的核心資本金率是很低的但杠桿倍數是很高的,歐美傳統大銀行在
金融危機前,一般杠桿比例都是50倍以上,這還是在有約束的情況下,對于當前沒有約束也不透明的交易所而言,誰去約束交易所的杠桿比率和核心資本金率?這是管理交易所系統風險的最重要指標。在沒有監管與行業自律情況下,能約束交易所杠桿倍數的只有交易所創始人內心的恐懼。
以上的討論都假設交易所沒有作弊而是進行正常的銀行業務的操作。如果交易所作弊,創始人惡意轉移或者掏空資產等,這就是純粹的騙局了。傳統銀行業歷史上也曾經大量發生這種事情,以高息攬儲的方式吸收大量存款然后跑路。這種事情在數幣金融領域也已經大量發生,并將持續發生。
在傳統銀行業中,商業銀行其實有央行背書,有存款保護計劃,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能為商業銀行提供流動性保障,當商業銀行出現資不抵債時,央行甚至可以動用政府資金進行救助。然而在數幣的金融世界里,當一個交易所被擠兌時,只能祈禱上帝了。
這時交易所除了破產就是跑路,這種情況在小交易所上比較常見,大交易所也不是沒發生過。
前段時間
幣安被黑客盜走七千個
比特幣,是不是幣安真的被盜了可能也不見得,畢竟也有可能就是前段時間市場轉牛,比特幣價格上升比較厲害,很多大戶希望把幣提出來。交易所看到最近提幣的需求很大,但手里又沒那么多幣,那最好的托詞就是被黑客攻擊了。很滑稽的是,數幣交易所無論大小每年都在頻繁發生各種安全事故,但大家都心安理得臉不紅心不跳地宣稱自己是金融級別交易所。
筆者曾經作為上交所交易系統總設計師,十年前親手寫下的代碼到今天還在支持每天中國超過二分之一的證券交易量,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看來,筆者和數幣金融新貴們對「金融級別」的理解,超出了大學生和小學生的差異。
相比傳統銀行擠兌是有很多成本的,畢竟紙幣的印刷、分發和保管的成本比較高,因此傳統銀行擠兌發生的速度和規模實際都有限。但對加密數字資產來講,提幣沒有任何摩擦成本,因為都是數字化的,所以它的擠兌要發生就是即時的,瞬間引爆,而且規模也會非常大。任何一個交易所都怕擠兌,現在也沒任何一個交易所經得起擠兌。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制造一次擠兌并不需要很多成本,因為擠兌更多是人心。只要讓用戶從心態上認為,某個交易所處于某種風險當中,這個擠兌就形成了。所以制造一次擠兌都不需要黑客出手,只要雇傭水軍就可以了。水軍比黑產還是要便宜得多,是不是?
當前沒人去擠兌交易所,原因是對自己沒好處,因為現在交易所的模式都是一樣的,都是很低資本充足率搭配極高杠桿,存在極高的系統風險。任何一家用擠兌方式去攻擊競爭對手對自己都沒好處,相當于美蘇爭霸用核武器大家同時玩完。
但如果未來有交易所玩家,其業務模式不依賴杠桿,那對他最好的競爭策略是什么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制造擠兌。
如果制造全市場的擠兌結果是所有交易所無差別都被擠兌,包括自己。這對沒有杠桿的交易所而言,結果只是流失客戶和資產,資產負債表縮小,但核心資本金不會丟失,所以它不會破產。對有杠桿的交易所而言,結果不僅僅是流失客戶和資產,大概率是破產或跑路,所以全市場擠兌最后的結果是剩下為數不多不依賴杠桿或杠桿率非常低的交易所生存下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