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扮演角色不同
傳統交易所原則上只執行單一功能服務,即通過訂單匹配引擎開展撮合交易,并不會扮演經紀人、經銷商等角色。
加密資產交易所除撮合交易之外,還會承擔券商、投行的角色,個別加密資產交易所還會承擔做市商職能。加密資產交易所的做市商角色除能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外,還能從中賺取交易差價。加密資產交易所的投資銀行角色為加密資產提供發行、承銷等服務,加密資產交易所可以從中收取上幣費,或者以加密資產交易所社區投票的形式收取保證金。加密資產交易所在提供多項服務的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與傳統交易所的單一角色具有非常大的不同。
2.交易清算機構設置不同
在傳統交易所市場,交易撮合與資產托管、清算由不同的機構完成,且所有機構均有強大的信用背書,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交易的安全可信。
加密資產交易所集資產托管、撮合交易、清算于一體。目前市場中的加密資產交易所大多屬于中心化交易所,系統容易受到黑客攻擊,資產安全性低成為最大的問題,同時也存在著內部人員作惡的風險。
3.資產托管方式不同
為保護客戶資產安全,傳統交易所普遍通過具有一定資格的商業銀行實行資產的第三方托管。在交易過程中,交易所無法接觸到客戶的資金,只充當信息中介,杜絕了資產被盜風險,也杜絕了交易所跑路的風險。
加密資產交易所從技術手段上通常分為中心化交易所和去中心化交易所,中心化交易所和去中心化交易所在用戶資產托管上采取了不同的托管方法。
在中心化交易所系統中,用戶資產被集中托管在交易所,交易所控制著用戶資產。當用戶的資產被托管在中心化交易所時,用戶就不再擁有資產的控制權,只擁有進行加密資產交易或提取屬于自己的加密資產的權利。很多中心化加密交易所也沒有為其托管的加密資產提供保險,這就意味著,如果一家交易所遭到黑客攻擊,用戶的資產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
在去中心化交易所,用戶的加密資產由用戶自己保管,用戶對自己的加密資產擁有絕對控制權。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撮合、清算都在鏈上進行,數據不可篡改不可偽造,加密資產控制權的轉移也是通過智能合約完成,不需人為干預,解決了資產安全問題,同時也杜絕了人為作惡的可能。
4.監管力度不同
從世界上第一家交易所成立到現在已有400多年歷史。傳統交易所經歷了從無組織監管到交易所行業協會自律監管,到立法監管,再到自律監管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歷程。傳統的證券交易所常被視為國家主權的組成部分,受到各國政府的管理、控制與保護。傳統交易所受當地的法律監管,由相關的職能人員代表國家行使監管職能。交易所在履行它們在資本市場的角色時,通常被認為是在履行公共職能。
加密資產是一個新興領域,各國對加密資產的屬性認定分歧很大。有的國家將加密資產作為法幣看待,有的國家不承認加密資產的貨幣屬性,因此各個國家對加密資產交易所的監管指導思想也各不相同。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如日本、韓國)正式頒發加密資產交易牌照,有部分國家(如中國)禁止交易所的存在和交易開展,大部分國家還處在摸索和觀察階段。
此外,加密資產交易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價值流動的跨越國界特性。雖然大部分合規加密資產交易所會在一個或多個國家注冊,申請合規,但其面向的一般仍是全球用戶。雖然傳統交易所很多也面向全球交易者,但由于交易所交易和結算指定的法幣具有國別屬性,出入金受到各國政府全方位監控,其全球自由流動受到諸多限制。而加密資產不具有國別屬性,天生是全球流通的,其監控力度相對要弱得多,跨國界的流動幾乎不受限制。
5.技術實現手段不同
傳統交易所的交易系統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在不斷地改進革新,經歷著從簡單到復雜、從落后到先進的變化。電報、電話、電傳發明后很快被引入到交易所市場中,計算機的出現取代了以往的交易媒介,互聯網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交易所的運營模式。在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以前,各交易所都采用公開喊價制度,信息技術革命后出現的電子連續競價的新型交易方式,現已成為證券交易的最主要形式。
加密資產交易所是一個新生事物,很多方面源于傳統交易所,但在實現的技術手段上,尤其是目前還處于萌芽階段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較傳統交易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和技術工具也有不同的呈現。去中心化加密資產交易所利用密碼學技術保證數據不可篡改和資產安全,利用跨鏈技術支持不同類型加密資產交易,利用智能合約實現交易和清算。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