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Libra若成功落地,會不會對我國目前的優勢地位形成彎道超車?下一步,我國的金融科技應怎么去應對一系列的挑戰?
互金行業權威人士:在Libra出現以及加密數字貨幣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應主動參與到這場數字經濟新競賽當中,應進一步放開對加密數字貨幣的學術和技術討論,迅速提升中國相關產業人士對數字經濟競爭的認識水平。增強危機感,正視數字貨幣對傳統金融體系的沖擊,建立合理的風險規避機制,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企業進行嘗試。
黃震:目前中國的
區塊鏈企業的技術應該說在全球還是有一定的優勢。一個是專利申請數和技術世界領先,同時,區塊鏈落地項目很多,比如說基于票據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等,現在中國的
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和制度的落后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Libra發行以后,馬化騰有段話是講得非常精辟的,這種發幣技術早就有了,關鍵看監管。我們國家最近處在一個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的階段,對互聯網企業參與金融,尤其是發幣的計劃,是采取了高壓式的強監管、嚴監管。目前政府叫停了我國境內所謂以區塊的名義來進行發幣的這些架構、項目、活動等等。
可能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者的用戶加起來,都沒有Facebook的用戶多,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支付寶、微信應用的中心化技術,Facebook采用新的分布式加密賬本技術,會使支付的速度大大加快,成本降低,中國支付企業現有的優勢可能會全部被掃蕩一空。
陳文:我覺得不用焦慮。跟芯片等領域不同,Libra發行本身不是技術上重大的突破,技術門檻不高,如果中國監管機構允許,阿里、騰訊絕對發得更快,技術絕對不會落后,用戶群也不少。而且,Libra發行對國內的影響會比較弱,第一,在國內客群不夠;第二,國內支付領域的支付寶微信做得非常好,Libra的使用場景不多。
武長海:還是那句話,金融科技是為一國金融服務的。Libra不是金融科技,如果是它也一定是為美國金融或者美國服務的。Libra本身和法定數字貨幣沒有任何關聯性。法定的數字貨幣發行是數字經濟下的一種大趨勢,各國央行都在考慮,目前要發行數字化人民幣,面臨以下三大挑戰:一是技術問題,二是人民幣資本項下不能自由流動,三是利用數字貨幣進行違法犯罪等。
新京報記者 張姝欣 陳鵬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薛京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