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會在全球范圍內提供一個
金融市場基礎設施(FMI)并在其上發行并流通穩定幣。這樣的一個FMI和
數字貨幣是獨立于現有的金融市場之外的一個嶄新的金融體系。鑒于Libra協會成員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這就迫使各國央行認真對待Libra帶來的各種沖擊并制定自己的應對策略。更為關鍵的是,Libra迫使各國央行更加協調彼此的貨幣政策來共同應對Libra以及此后一定會出現的其它的私營穩定幣。
比特幣在2009年初的誕生可以說是數字資產世界的大爆炸起源。比特幣不僅直接產生了一個數字虛擬資產,而且還產生了一種可供數字資產流通的更加有效的清算網絡。比特幣設計中的共識機制也對此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共識機制不僅在后期的
區塊鏈技術發展中繼續下來,而且還影響了后期組織模式的發展。比特幣在這三個方面對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太坊是加密數字資產發展過程中下一個里程碑。它提供了一個可以讓智能合約自動運行的區塊鏈底層。智能合約不僅具備更復雜的屬性,而且還能支持功能。這就為利用智能合約定制各種數字金融產品提供了基礎。在區塊鏈上進行的價值交換就不再只限于貨幣這樣單一屬性的金融產品,而是可以包括更加復雜的金融產品如股票和應收賬款。在以太坊的時代,共識機制開始被應用于社會組織模式中。The DAO就是以太坊社區采用投票共識方式來決定以太坊技術發展方向的嘗試。盡管The DAO的發展并不順利,但這種基于共識的組織方式卻激勵了后期出現的組織。
由于比特幣設計初衷是一個貨幣,人們率先想到的應用就是以區塊鏈和智能合約來作為貨幣的新的傳輸載體。比特幣這個產品盡管有很多設計方面的亮點,但它的基本屬性導致其價值大幅波動,因此并不適合作為現實世界中貨幣的一個替代品。在過去的幾年中,開始出現各種項目來探索在區塊鏈上開發更合適的數字貨幣。目前此方面的主流模式是采用法幣抵押發行數字貨幣的模式。從首先開始的Tether到最近的USDC、GUSD和TUSD等等,都是在以太坊上采用ERC20標準來開發數字穩定幣。在這些創業公司開發的數字穩定幣之外,金融機構也在進行此方面的嘗試。瑞銀牽頭的USC穩定幣項目和JP Morgan的JPM穩定幣項目都是此方面的努力。
在這些加密數字貨幣的組織形式方面,開始有更多公司采用會員或
聯盟性質的組織模式。譬如推進USDC穩定幣的公司CENTER就是采用了這種組織模式。推進USC穩定幣的Fnality公司也是金融機構之間的一種聯盟的組織形式。鑒于加密數字資產全球性的特點,采用基于共識機制的組織模式更加有利于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
迄今為止的數字穩定幣的發展并沒有引起各個央行的認真關注。創業公司開發的穩定幣主要應用于加密數字資產的交易應用場景,而這領域也就是幾千億美元的市場規模。這樣的體量相對于實體經濟中的貨幣和資產總量是微乎其微。金融機構開發的數字穩定幣主要應用于機構之間的結算,這樣的穩定幣更像一種工具,而不是貨幣。這些穩定幣的溢出效應也不大,因此不會對現有金融體系產生沖擊。這些穩定幣項目總的來說要么應用范圍非常小,要么影響有限,所以并沒有引起各個中央銀行的重視。但是Libra項目由于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廣大的用戶基礎以及Libra協會成員的影響力,特別是其采用的區塊鏈技術的顛覆性,各個中央銀行就不得不重視貨幣的數字化進程并采用相應的應對策略了。對于各國的央行來說,Libra的出現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各個央行從此將不得不面對它帶來的對現有金融世界的根本性的改變。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