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大的方面,
金融安全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挑戰,一個思想認識上的挑戰,一個信用風險的挑戰,一個金融科技的挑戰。
思想認識上的挑戰。現在,金融安全建設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金融安全思想認識需要加強,思想認識上的偏頗會影響金融安全建設。2018和2019年中央反復強調我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金融風險,中央作出的判斷是對中國的金融形勢綜合判斷得出來的。
金融經營者銘記金融業改革的初心,這個初心是服務實體經濟,是銀行自身要遵循運行規律,更加健康,更加穩健。誰也不知道“灰犀牛”事件和“黑天鵝“事件什么時候發生。回顧一下國際和國內的重大風險事件,經濟學家從來沒有準確預測過金融風險,實際上有些專家的預測與后來發生的金融危機沒有任何關系。所以,金融業按照金融運行規律經營,積累和學習過去的教訓,總結處置金融風險的經驗更為重要。
幾次金融風險暴露的問題,實質上的原因,是中央講的金融背離了實體經濟。金融業應該按照黨委、政府的需要,把服務實體經濟做為根本,經濟是水,金融是魚,水魚相融,才能水至清,魚至活。這個時候,系統性風險才不會發生,危機才不會成為現實,金融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否則很容易出問題。
銀行應該為實體經濟服務,避免資金層層嵌套和體內循環。過去的幾年,金融多頭套利,資金空轉,體外循環較為嚴重,每一個環節都要付出利息和費用。金融行業的特質說明,金融作為經濟的媒介,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得到的這個收益是實體經濟產生的收益,是社會平均利潤率的一部分。但是,長期以來,金融業的利潤始終處在各行業的前面,并超常規的遠高于實體經濟,這是社會平均利潤率不合理分配的一種表現。除了股改之前,和2015年銀行盈利率增長處于最低谷,金融業的利潤始終不斷的在高速增長,近年四大行的凈利潤合計達一萬多億元左右,經濟實體與銀行進一步拉大了經營效益的差距。
空轉套利、體內循環所產生的加大實體經濟負擔的行為,中央整頓之后得到了好轉,包括理財、影子銀行業務等也在逐步的進行規范,這樣可以提升資金供給效率,把更多的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金融的收益也有助于向實體傾斜。實體經濟發展了,銀行才能發展,中央最近講,經濟活,金融活,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從價值取向看,銀行也是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之后,銀行已經成為一個自負盈虧的企業,并對股東和客戶承擔資產增值的責任。這就帶來另外一個問題,銀行支持什么,怎樣支持。支持實體經濟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符合經濟增長的新常態,著眼于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落實好中央的要求,是銀行的本源。要支持有效益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在實體經濟產生效益的前提下,實現銀行自身的價值。這樣,經濟穩健發展,銀行穩健運行,才有可持續性。支持有效益、高質量的實體經濟應該是金融業的初心,是實現金融安全的基礎。
經過2004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在諸多方面已經可以與國際大銀行同臺競舞,除了具備與之競爭的能力之外,銀行業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努力提升政治站位,積極履行政治責任。充分發揮大型商業銀行的“壓艙石“作用,在支持實體經濟當中,長袖善舞,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
講求經營效益和服務社會是金融業的經濟責任和社會義務,金融業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需要履行好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落實好普惠金融政策,為小微企業讓利,這個需要銀行在承擔應盡責任時,也需要經營者付出辛苦的努力,承擔好經濟責任和社會義務。
第一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要有感情,有熱心。同時,銀行需要平衡好普惠金融的成本和收益關系,平衡不好,普惠金融的支持和普惠金融的政策將難以落實。銀行要狠下功夫,從資源、技術、流程等方面創造條件。李克強總理講,要運用大數據的辦法篩選優質企業。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快捷營銷,降低銀行和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于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瓶頸問題,穩定增長才能實現。下達貸款增長指:標、普惠金融要達到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的一定比例,達到商業銀行當年信貸增長的一定比例,這些政策上的要求才有可能落實。
第二個是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去一補一降”,減費讓利才有可能。小微企業有生存期,符合運行和生存規律,企業才能有活力,優勝劣汰,才有可能為小微企業真正減負。 小微企業也要管理好自身,為減費讓利創造好條件。優秀的企業不能得到減費讓利的扶持,信譽差、產品質次價高,應該被淘汰的企業還要享受融資優惠,這是不公平的,銀行也難以為繼。
在目前中小企業貸款不良率仍然處于高位的情況下,銀行收益無法覆蓋成本。應通過建立在政府、工商、稅務、法律、銀行等各部門綜合施策的基礎上,加上金融科技的應用,建立有效的風控機制,提升獲客場景的便捷性,降低銀行和小微企業經營成本,使銀行和符合市場需求的小微企業在競爭中健康發展,并處于良好的融資環境,銀行信貸成本和小微企業經營成本降低了,小微企業的信貸獲得感會有關改善,銀行的積極性會進一步提高。
對一些很好但暫時困難的企業,除了融資之外,銀行還需要為企業融智,在資產重組、再造生態過程中發揮銀行多功能作用,配合政府、財政、工商部門采取綜合措施,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總之,為小微企業服務,在思想認識上要真正重視。同時,不要出現偏差,在講支持的時候,要講高質量的支持,做到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和銀行雙贏。
信用風險的挑戰。第二個影響金融安全的,是信用風險。2017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亂象叢生。包括資管、理財產品,以及類似的影子銀行,對金融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現在進行了一年多的整治,金融亂象得到了治理,效果很好。從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難易程度看,金融亂象比較好治理。金融亂象也好,影子銀行也好,可以通過采取行政、市場的監管、加強宏觀調控進行解決,而且很容易見效。實踐證明現在已經實現了初步的治理。
從國內外歷史金融危機事件的分析和判斷來看,最難解決和控制的是信用風險。信用風險的本身隱蔽性很強,因為淹沒在非金融企業當中,淹沒在企業和經營當中,與經濟相伴而生。我感覺到信用風險應該是今后影響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的體量和質量。
信用風險可能會影響金融和經濟的安全運行。比如說,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過高問題。目前,有些領域的杠桿率并不高,居民杠桿率是40%,和國際差不多。政府的杠桿率現在統計是60%,當然還有隱性的,加上隱性的,政府的杠桿率大概90%。即使是90%的話,和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杠桿率也差不多。
現在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實質上是銀行信用促成的。這個杠桿率在目前來講,和國際上各個國家比較,我們是最高的。但降下來很難,從我國企業融資結構分析,如果銀行的信用撤下來,那我們的經濟可能會成為問題。我想,如何看待和處理好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深度研究,否則今后可能會真的出現問題。
這里面,我的想法,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不能再增加,應該下降,當然是逐步的,否則銀行的信用風險難以消除。如果銀行的信用風險難以消除,我們的經濟也不會好,經濟會受到影響。剛才有個表我們看到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例大概從93年是5.3%,美國是6.6%,德國是4.9%,97年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金融增加值占GDP增加值也不過是5.3%。再看一下最高的2015年是8.4%,美國是7.5%,德國是4.1%,日本是4.3%。除了2015年以后下降之外,我們金融增加值從2003年始終是往上漲,往上升,這是不可持續的,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的高訖,有可能引發信用膨脹。中央近幾年堅持結構性調整,落實“三去一補一降”,非金融企業杜桿率從2016年開始下降,2017年不到8%了。
只有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下降了,實體經濟承受的利息成本才能下來,否則經濟實體負重前行,經濟也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也難以調整。現在很多企業家講,我干了一年掙了多少多少錢,絕大部分利潤都被銀行拿走了。現在只能這樣,為什么?因為企業經營的所需負債基本上是銀行貸款,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在75%以上,大大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當然,這里面有歷史的原因,1983年,企業流動資金管理和供應做了重大調整,原由財政部門撥付企業的自有流動資金,改由銀行供給。而相應的直接融資機制并未相應有效的建立。由此應由財政部門或直接融資解決的資金,全部由銀行承擔,相應的增加了企業的負債成本。
非金融杠桿率過高,在全面市場化背景下,銀行也會面臨息差收入下降的境地,銀行的深化改革將難以為繼。現在,銀行的綜合化程度低,資產經營越來越偏好貸款,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銀行依賴利差賺取利潤的經營模式將不可持續,銀行的經營效益會出現問題。目前,銀行息差是2.7%左右,過去最高的時候是3點幾,中央銀行在制訂基準利率的時候,為商業銀行的利差和經營效益留下了充分的空間。但是今后利率市場化完全實現之后,2.7%的利差是很難維系的。真正的利率市場化到來之后,沒有那么高的利差。看一下發達國家,包括美國、英國甚至
香港,很多儲蓄利息是負的,存到銀行不但沒有利息甚至還要付手續費,貸款的利率1點幾、2點幾。我國銀行的凈利潤85%仍然是凈利息收入,大概15%左右是非利息收入。美國的銀行、歐洲的銀行,中間經營收入占50%左右,最高的達到67%。沒有一家銀行的凈利息收入達到80%的,所以全面市場化以后,利息收入也會在將來面臨很大的挑戰。
降低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需要從企業資金供給機制改革上考慮,從直接融資上發現更多的空間。這個空間在哪里,我想就在我國國民的高儲蓄率。2010年我國的儲蓄率最高,51.5%,到了2015年總儲蓄率下來了,48%,但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相比較,我國國民儲蓄率仍然是最高的,美國大概是19.2%,日本是27%,英國是12.9%,印度也不過是32%。所以降低國民的總儲蓄率是促進直接融資的一個方向。比如說在儲蓄利率的調整上,要有利于支持和扶持儲蓄資金向投資轉移,鼓勵企業和居民個人直接投資。在這些調整方面,除了政府在財政、稅收、工商管理等政策支持之外,銀行也可以利用綜合化多功能的優勢,在支持企業和個人的直接融資上創新產品,提供工具。
目前,還有一個普遍現象,較多的企業追求金融功能,企業資金不是用在擴大再生產,而是熱衷于建立金融版塊,購買信托產品、理財產品,企業資金回流金融體系的情況比較嚴重。
中國過大的金融總量不是優勢,可能會成為金融宏觀調控的負擔,金融的特性說明,蘊含的金融風險與體量是相對襯的。提高直接投資比重,減少信用負擔,才能避免和減少金融體量過大的風險。我國金融總量300萬億,美國是100萬億,美國的金融和GDP比例是1:1,我們的金融總量相當于GDP的4倍,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對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過高問題,大家講,有現實的原因,企業確實是資金困難。但是和我們對企業資金供求的認識,和我們對金融特性的認知不足是有關系的。
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問題應該研究。但不宜“一刀切“,把金融增加值占比由8.4、8.2,立即降到國際上合理的水平,那也是不現實的,在當下實體經濟資金困難的情況下也是不可能的。強行下降,經濟可能出現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綜合施策,循序漸進,采取逐步解決的辦法。
金融科技的挑戰。互聯網從15年前開始引進,快速發展則是2012年之后, 電子支付、P2P以及
區塊鏈比特幣的炒作,它的交易通過信息技術瞬息完成。但是,風險傳播也相對在瞬間產生,短時間內可能影響到眾多客戶,而且影響到眾多的領域。設想,如果出現風險的時候,和它的交易、融資和產生的效率是相同的,風險瞬間產生和擴散,是不可收拾的。近幾年這類的風險使我們看到了網絡貸款和融資所瞬間產生的風險,一度使人“談網色變”。大型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現在還在路途當中,有的正在建設,有的已經建成了,金融科技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控制好風險,我想金融部門責任重大。
對金融科技怎么看?現在大家都在討論金融科技的概念,金融科技是一個未來的趨勢,BANk.4.0的金融科技理念開始普及,5.0也不會很遠。但是我想,金融科技在銀行經營的框架中永遠是第二位的,不能成為第一位。因為科技主要是起支撐作用和服務作用,它僅是個工具,它是通過技術的開發和技術的應用達到為客戶綜合化、多功能服務的目的。金融業務需求是第一位的,科技處于從屬地位。所以,在科技開發過程當中要堅持為客戶、為業務服務的開發方向,堅持高水平、企業級的技術開發路線,導向是為客戶提供豐富多彩的產品,為客戶和銀行創造更多的價值。
金融科技和金融業務的結合。應該說,現在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包括城市商業銀行的綜合化、多功能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包括國際化。只有綜合化、多功能和國際化,金融科技才會有施展發揮作用的余地。如果簡單的存、放、貸,不考慮綜合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務,八、九十年代的銀行系統功能,再加上互聯網技術,就可以解決這類一般性的金融服務問題了。金融科技要與金融的綜合功能和無處不在的服務相匹配,緊密結合,否則就會無的放矢,甚至會造成科技資源的浪費。
金融科技和金融結合方顯示出它的能力和魅力,。摩根大通的技術人員占整個員工的20%以上,25萬員工當中,有5萬是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摩根大通打破了傳統銀行前臺和后臺、業務和技術的分界,將產品人員和技術人員合在一個辦公室工作,既降低了成本,又大幅度提高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實現了技術與業務的無縫對接。而且,公司還要求業務人員學習編程語言。摩根大通的金融科技的模式值得我們借鑒。
金融科技要建立在風險機控的機制之上。有些金融科技公司并未取得金融經營牌照,所從事的業務缺乏內部控制機制。金融科技支持下的各類交易活動,如何確保交易暢通和客戶賬戶安全,也缺乏風控基礎。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的監管,應借鑒國際上監管沙箱的監管模式,通過風險機控確保風險處在可控狀態,并為提前預警打好基礎。科技金融系統的建設與管理不容忽視,如果哪一個數據中心和運營中心出問題,形成連鎖反應,出現問題將是毀滅性的。
上述金融安全建設這幾個方面,是當下有可能出現問題的主要方面,當然還包括其他很多方面。
金融風險的管理,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分析、判斷,防患于未然。盡管我們包括經濟學家、專家難以對重大風險作出前瞻性的準確判斷,但有責任與實際工作者共同努力,總結分析歷史上處置風險所積累的經驗和教訓,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盡管風險表現可能不同以往,但風險把控和適時處置的態度、理念是相同的,并且不可或缺。
漢代散文家桓寬講: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