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第一個是,貨幣的運行如果背離了經濟規律,特別是背離了實體經濟的需要,會引發嚴重的問題。回顧歷史上發生的重大
金融風險事件,尤其是1993、1997、2007、2017年前顯現的金融風險問題,應該說記憶猶新。問題主要在于銀行資產質量差,金融秩序出現問題,金融運行的內在要求與經濟運行的規律在某個時段上產生背離,所以促發了區域性風險,局部的風險、某個領域的風險,使得中央和監管部門不得不采取措施來進行治理。
金融背離經濟,表現比較突出的是在88年的金融膨脹,和90年代初的金融“三亂”。90年代初,由于經濟超常規增長,金融宏觀調控出現偏差,在貨幣發行上出現一些問題,一度使我們的經濟增長幅度高達14%,相對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1.7%,給國民經濟造成了較大傷害。所以從90年代開始,中央提出金融宏觀調控問題。以后,在我國各個經濟周期的宏觀經濟調控方面,都堅持以經濟運行的基本要求來確定金融宏觀調控的力度,以科學的金融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合理增長。上世紀94年到96年,金融宏觀調控以控制物價為主,到2003年調控的目標主要是以促進經濟增長為主,2004-2008目標是以保增長伴隨經濟結構調整為主。我想,貨幣目標和經濟這個目標是一致的,和物價增長、進出口這個目標是一致的。特別是十八大以后,我們金融宏觀調控更加注重調控的力度、節奏和質量,保持貨幣的穩健中性,滿足經濟增長的新常態,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來說,經濟增長、物價增長和進出口都保持了合理的區間,在目標之內,金融安全得到了保證。
對金融安全重要影響的第二個方面,是改革的力度和開放的程度。40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1994年,提出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要目標的改革措施,使中國的金融體系從94年以后越來越健全,盡管出現一些風險,但是屬于局部的、區域性的,金融安全總體上是穩定的。另外,金融安全的制度性建設,從94年后日趨完善。大型商業銀行持續的改革和創新,直至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如果沒有2004年的股份制改制,財務重組,引進戰投,直至實現上市的公眾公司,大型商業銀行在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中,很難獨善其身,可能真的會出現銀行業由技術性破產轉化為實際的系統性風險。
回顧之前,大型商業銀行帶有很強的行政色彩。但經過幾十年的持續的改革開放,從財政職能到專業銀行職能,再到商業銀行職能,使我國金融安全的理論和實踐日趨成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改革前后兩個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也不能把改革中的三十年和改革后三十年割裂來看。金融業也是一樣,自改革開放40年以來,邸力前行,發展的方向是正確的,每一個階段都取得了成就。各個階段中,不斷的發展,不斷的轉型,堅持前行。
金融安全建設的40年以來,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防控政策是始終如一的。金融改革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堅持改革開放取得的。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又把金融安全建設上升到國家安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上升到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度,說明,這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金融安全建設成就巨大。但是,還需要按照新的要求,繼續改革,不斷創新,不斷的深化。
第三個,科學規范的監管文化是我們維持金融安全的最后防線。監管理念近20年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監管在與風險搏奕的過程中,不斷充實和完善。特別是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做了重要的講話,這些深刻的變化體現在監管文化的改變和監管體制的調整。
現在,在事實上混業經營的前提下,開始實現有差別的、有限度的實現綜合監管,包括組建監管發展委員會,銀保監會的合并。從過去的重市場準入調整為重行為監管。過去是文件式監管比較多,現在開始引進國際上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監管雙支柱的監管規則,注重監測框架的建立和監管工具的運用。引入了巴塞爾規則(三),并開始建立高于巴塞爾標準的國內商業銀行監管規則。在最近幾年,巴塞爾協議的原則已成為我國的金融監管的重要準則。再有,按照宏觀審慎監管要求,開始從外部監管為重,調整到外部和內部監測并重的形式。
每一次金融風險發生過后,監管體制和職責的調整,都為避免下一次產生同樣的問題打下了基礎。回過頭看,93年以來的這幾次金融風險的表現都不一樣,表現問題的出發點,表現問題的節點,表現問題的形式都不一樣,但為什么沒有發生系統性風險,更沒有產生重大金融不安全問題,主要是我們實時的調整了監管體制,注重制度性建設,制訂了完整的處置風險的措施,避免了原來形態的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所以,在下一次風險發生的時候,是有差別的,獨立的,而非系統性的。
比監管體制調整更為重要的是,科學的監管文化的建立和形成。回顧監管的歷史,我們在監管方面,實際上更多的偏重于管理,以管理代替監管。實際上,管理與監管屬于兩個截然不同的取向,管理是指領導層對組織和機構內行為體系的領導行為,而監管是責任部門為社會承擔對監管對象履行社會義務的一種監督行為。相當長的時期,我們對監管文化的了解是膚淺或欠缺的,更沒有建立科學的監管文化,使監管的取向更多的偏重于管理,管班子,管干部。重行政化的市場準入,輕日常監測和行為監督,導致一些違規違法行為得不到提前處置,損害了客戶和社會的利益,國家不得不花費相當的力量和公共資源處置金融風險。2o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后,監管文化的管理和要求得到重視,監管的適應性得到增強。
歸納起來,這三點,一個是貨幣政策問題,一個是改革開放問題,一個是監管的適應性,這是影響金融安全的三個主要方面。貨幣政策不適應或調控不科學,會引發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影響是致命的。如果不堅持改革開放,落后的金融體系會對金融安全構成威脅,而且現有的金融體系也無法維系。另外,監管的不適應會破壞金融運行規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