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是指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其固定下來,從而減少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根據固定二氧化碳的介質不同可以具體劃分為以林業碳匯、草原碳匯、耕地碳匯、海洋碳匯等。林業碳匯是指通過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荒漠化治理、濕地保護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據易碳家了解到,澳大利亞計劃于2023年7月起通過基于強度的碳排放交易體系重啟碳定價。
李云峰主任闡明中國企業正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愿與歐洲伙伴共同攜手踐行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秉承全球命運共同體的原則,尋求雙方企業可持續發展合作道路。中歐可持續發展合作中心(CESD)的建立,不僅為中國企業進入歐洲打通了一條綠色通道
從市場監管總局獲悉,6月9日,在第十六個世界認可日主題活動上,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發布認可工作服務質量強國建設促進貿易便利化十項措施。:圍繞“雙碳”領域,豐富審定與核查機構認可制度供給
11日在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上,由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與東方證券聯合編制的“新華碳科技指數”對外發布,旨在進一步發揮指數的功能作用,引導資金流向,推動資本市場各類創新要素向綠色低碳科技企業集聚,為綠色可持續投資提供參考基準和工具
碳邊境調節機制,是從英文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以下簡稱CBAM)直譯而來的,也有譯為碳關稅或邊境調節稅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最早由法國于2006年提出Carbon Border Inclusion Mechanism(碳邊境包容機制),對可能面臨碳泄漏或不公平國際競爭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要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工業生產全過程、全鏈條、全領域,著力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制造流程數字化轉型。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楊蔭凱11日在上海表示,當前我國的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達到50.9%,歷史性超過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近3年來,中國的“雙碳”工作取得良好開局,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近期將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
陳國忠表示,推進“雙碳”目標實現是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要深刻領會以標準化、數字化驅動綠色轉型的重要意義,牢牢把握數字化與綠色化發展交匯、協同共進的重要機遇,不斷開拓標準化引領“雙碳”目標實現的新局面
李軍表示,近年來浙江省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系統性變革,建設了全國首個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推動構建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整體智治體系;編制了全國首個省級林業碳匯中長期規劃,率先出臺省級海洋碳匯能力提升指導意見和科技
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蔣明表示,針對低碳轉型中存在的數據難歸集、排放難計算、管理難落地、企業難減碳、企業難減碳、方法難規范的問題,浙江打造了集成智能碳監測、動態碳核算、閉環碳治理、企業碳服務、個人碳普惠、系列碳標準等六個體系于一體的省雙碳智治平臺。下一步,將進一步豐富完善平臺功能,全力做好地方應用貫通落地,繼續加強企業碳減排的綜合服務能力,推動建設浙江省碳足跡數據庫,為浙江省低碳發展做好數智支撐。
長三角低碳系列刊物——《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藍皮書(2022)》正式發布,該書由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和國內眾多權威研究機構和專家聯合打造,總結了浙江省近十五年來在低碳發展領域的創新探索與生動實踐,聚焦六大領域提煉特色降碳路徑,圍繞八個地方與企業總結雙碳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