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背景下氫能發展具有戰略意義,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氫能具備來源多樣、清潔低碳、靈活高效、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碳中和背景下氫能將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為此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氫能發展。我國積極推進氫能發展戰略,在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綠氫發展加速,2023年一季度電解槽公開招標825MW,已經超過2022年全年出貨量。歐美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氫能發展,紛紛通過補貼、稅收地面等政策,氫能現已進入實質發展階段。
5月全國CCER價格指數買入價格指數呈現下跌趨勢,但賣出價格指數和中間價指數上漲,說明市場存在一定分歧。全國碳市場履約使用的CCER價格有95%的概率落在54.03-60.07元/噸區間內,波動幅度擴大,已經基本與CEA的價格區間持平。
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4月29日發布的碳價指數顯示,5月全國碳排放配額的買入價格預期為54.74元/噸,賣出價格預期為57.65元/噸,中間價為56.20元/噸;買入價格指數為136.85,賣出價格指數為130.08,中間價格指數為133.29,環比2023年4月,買入價格指數下跌2.74%,賣出價格指數下跌1.15%,中間價格指數下跌1.93%。
多家出口企業一直關注歐盟CBAM,也在根據歐盟CBAM給出的大致算法做技術調整,時刻準備應對。據某出口特鋼企業低碳專職管理員介紹,從去年開始,公司就在研究歐盟CBAM及其算法問題,從直接排放、間接排放等多角度測算產品碳足跡,也倒逼上游
2022-2026年生產的I-REC價格預期,覆蓋了水電、小水電、風/光三類I-REC。 對比2023年4月I-REC價格指數,除2026年風/光項目產生的I-REC價格之外,本月市場預期2022年-2026年間生產的各項I-REC價格普遍發生下跌
全球碳市場4月運行總體特征如下:第一,全球主要碳市場成交量分化,韓國大漲,歐盟回落;第二,全球市場碳價走勢分化,絕對價一側,新西蘭獨漲,英國跌幅最大。
第二個履約期配額供需緩和,對碳價形成了較大的下跌壓力。從第二個履約期的分配方案來看,控排企業的配額缺口較第一個履約期縮小,并且有多種紓困方案。與此同時,CCER重啟的信號也使得配額缺口企業有了新的履約選擇
(CCER)是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重要補充機制。我國于2015年正式上線國家自愿減排交易信息平臺并啟動交易,于2017年暫停項目備案申請。隨著全國碳市場線上交易的不斷發展,CCER重啟的呼聲不斷高漲
當地時間4月25日,理事會投票通過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簡稱“碳關稅”)。這意味著,繼4月18日獲歐洲議會通過后,“碳關稅”完成立法程序的最后一步,將在歐盟公報刊登后正式生效。歐盟將成為全球首個征收“碳關稅”的經濟體
“十四五”期間,全省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嚴格合理控制,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
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堅持“總體部署、分類施策,系統推進、重點突破,雙輪驅動、兩手發力,穩妥有序、安全降碳”的原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