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碳匯能力逐步提升,通過大力培育和保護人工林, 2010-2016 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 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 45%,可見林業碳匯在碳中和愿景中扮演重要角色,碳匯項目將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
積極推進低碳技術創新與能源結構優化,強化能源強度低碳創新協同效應。碳交易政策可以通過創新低碳技術和優化能源結構來提高低碳貿易競爭力,而這需要加快研究綠 色低碳前沿技術,大力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并推動能源消費結構低碳化,強化和完善能源
多年來,試點碳交易政策顯著提高了試點省份的低碳貿易競爭力水平。大量的實踐證明,碳交易政策動態效應表明其對試點省份的低碳貿易競爭力水平具有持續影響,且影響效果逐漸增強;碳交易政策通過成本優化激勵、收益補償驅動、風險波動規避
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21%。中國對外貿易迅猛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而各國開始針對國際貿易采取碳排放控制措施,無疑會對中國國際貿易造成巨大沖擊,世界各國的貿易條件與相對貿易競
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碳關稅”在全球范圍內實施,中國所面臨的平均關稅將高達26%,所帶來的沖擊會導致中國出口量下降21%,而根據國際能源署和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119億噸,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3%;
氣候變暖可導致樹木生長加速,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碳儲量會增加,全球變暖實際上正在減少森林中儲存的碳量。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樹木和其他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利用這些二氧化碳制造出新的細胞。盡管隨著地球變暖,植物生長速度加快,更多的碳會被樹木吸收
實現碳中和,要從能源生產、能源消費和固碳“三端發力”,“技術為王”是鮮明特征;要從“引進、吸收、再創新”的傳統創新模式向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轉變,勇于針對未來需求,主動開展有較高失敗風險的探索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院士表示,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涉及能源結構、工業交通、生態建設等各領域,迫切需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其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中國科技界要拿出一張路線圖,解決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問題;提出一批新理論,突破降碳固碳的原理問題;攻克一批新技術,解決減排增匯的工藝和裝備問題;記好一本收支賬,解決碳源碳匯的監測核算問題。
一要有序減碳,確定碳排放的頂點和峰值,從國家層面研究能源結構;二要大力發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促進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三要樹立全民低碳意識,匯聚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四要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科技合作,主動參與制定國際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源頭以風光等新能源為主,多元能源發展和協調互補,輸送側大力發展智能電網和配電網,使電網可觀、可測、可控,并提升電網的靈活性;結合物理、化學儲能(熱)及氫能技術,強化“身邊取”和“分布式“能源方式提高中東部地區能源自給率,并以需求側管理作為一種靈活性資源,形成安全、可靠、靈活的新型電力系統。
要警惕非系統減碳操作引發的系統性破壞,急功冒進減碳操作引發的經濟剛性破壞,時時、事事、處處減碳操作引發的社會不公,無視“雙碳”科學性的“攤派式”減碳以及西方利用不對稱的“雙碳”問題遏制中國發展等系列風險
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森林既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排放二氧化碳,因此森林既是碳的吸收匯,也是碳的排放源。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森林具有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雙重功能。增加森林碳匯與減少森林造成的碳排放是減緩氣候變化的兩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