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消息,上鏈后的電子數據,只要有任何一個節點存在,就可以隨時通過電子數據取證,并且可以由節點的權威機構提供鑒定報告,出示公證函,或者仲裁機構可直接從其運維的節點中獲取和驗證數據,從而保證電子數據證據的有效性。 不過部分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很可能在被
互聯網法院的先后運行,給電子證據和數字存證帶來了發展機會。北京互聯網法院成立后的第一案——"抖音短視頻"訴"伙拍小視頻"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中,第三方取證平臺通過電子簽名、國家授時中心可信時間、區塊連等技術保障進行電子取證、存證
據最高人民法院官網顯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將于2018年9月7日起施行。規定指出: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和軟件服務業司(以下簡稱“工信部信軟司”)巡視員李穎日前在“第22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區塊鏈與數據治理高端研究會”上指出,區塊鏈是一個未來發展方向,但是目前還很不成熟,現在基礎的架構還遠遠沒有定型,所以還是要比較清醒辯證地看待區塊鏈的
對于包括區塊鏈存證在內的電子證據,法院還是秉承開放和中立的態度進行個案分析和認定。對新技術所產生的新問題還是堅持以個案認定的標準,既不會因為區塊鏈技術本身屬于一種新類型的技術手段就排斥或者提高它的證據認定標準,也不會因為它的技術
2017年11月,重慶市經信委出臺了《關于加快區塊鏈產業培育及創新應用的意見》中提到,到2020年,力爭在全市打造2~5個區塊鏈產業基地,引進和培育區塊鏈國內細分領域龍頭企業10家以上、有核心技術或成長型的區塊鏈企業5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