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前要經歷一系列的審查評估,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在公司上市前和上市后受到相關保護;但在通證市場完全沒有規矩和規則,全是交易所說了算,沒有流程。這樣的市場和環境,為區塊鏈遭遇資本寒冬埋下了伏筆。
據新京報消息,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鵬:部分媒體對炒幣、傳銷、圈錢、誤導投資者,存在一定的影響,對這些媒體依法律程序給予限制,是有意義的。但是,在查禁時,應區別對待,對沒有上述相關違法違規的區塊鏈自媒體,則應允許存在。
在區塊鏈領域,隨著近一年來眾多創業者、大佬紛紛建自媒體平臺,受眾群體也越來越龐大。相對而言,主流媒體似乎變成了弱勢群體,遭到冷遇。那么,自媒體與主流媒體的博弈你更看好誰呢?
從2018年初至今,已有百四百多家區塊鏈自媒體誕生,部分自媒體通過流量吸引地下ICO項目,將項目對接至交易所上幣,項目方則提供服務費、軟文費;發幣之后,自媒體還會通過發布文章、測評等方式炒作代幣價格。有些甚至炮制監管部門的新聞
去年的項目空也好,不空也好,大部分關鍵內容,比如技術的構成,團隊,時間節點,包括整個token的經濟模型,相對寫的都還有,而今年白皮書,參照這個標準,基本屬于三無產品了。
為了分食短暫紅利期的熱錢,不同的人為了同一個目的相聚。標配是一個微信公眾號,好點的輔助一個H5微網站。基本內容也很簡單,區塊鏈相關幣圈或者鏈圈的新聞信息,轉載也好、翻譯也好、原創也好,有多少算多少,配合一個數字貨幣行情板塊,快訊板塊就開干了
春節期間,三點鐘社群引發區塊鏈行業高潮,其影響早已溢出幣圈讓更多普通人蠢蠢欲動。同樣聞風而動的還有永遠在“追熱點”的自媒體人,以至于春節期間區塊鏈相關內容在朋友圈可以與拜年信息平分秋色。 據新京報報道
當區塊鏈應用尚未大規模落地時,區塊鏈自媒體正呈爆發之勢。 過去的一個月,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幾乎每天都是創投科技圈的熱門話題,以至于監管層接二連三發布ICO及虛擬貨幣風險提示。然而即便如此,創投圈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