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數字身份已經在部分國家進行推廣,主要包括歐盟、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同時中國廣州也開始嘗試。目前主流的方案是基于密碼技術的eID方案。
從eID的發展脈絡來看,歐洲是最早啟動網絡身份認證的地區。早在1998年,歐盟就啟動了第五次技術發展和示范研究框架計劃(FP5),該框架圍繞電子政務、個人隱私保護等議題開展了網絡身份管理研究。此后,歐盟開始推動從身份認證模式、建立通用eID框架、成員國eID統一性、歐盟對各個國家eID認可到推動聯合eID管理的整個過程。
2005年,歐盟要求各成員國政府主導,分別建設eID管理體系,并要求各國的eID在成員國之間得到承認并互通。目前,已有17個國家在本國內搭建了eID框架,但泛歐洲的身份認證體系仍然沒有建立,也就是說各國的eID還是無法實現互認互通。
而這也是eID方案的問題所在。
這種基于國家公民身份的網絡身份認證體系,雖然強調一對一的準確原則,但是對于應對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流動有著明顯的被動性,尤其是隨著難民問題等全球性人口流動問題的出現,這種“孤島”型的認證體系在治理能力上仍然具有滯后性。
也就是說,數字身份在跨境場景中,可能出現數字身份無法被驗證、無法實現互通,或是不被認可的情況。這是國家層面的“數據孤島”問題。
其次,數字身份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只能存在于國家或企業之間。就當前而言,國家需要借助互聯網企業的力量提高自身在關鍵領域的認證能力,這會導致認證體系監管難度的增加。同時,也可能由于大型互聯網企業將這些數據視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導致各體系之間的壁壘高、割裂嚴重,最終成為數字身份認證的阻礙之一。這是企業層面的“數據孤島”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