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興業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袁煜明正式加盟
火幣中國,擔任
區塊鏈研究院院長,負責區塊鏈行業研究與規范制度。公開資料顯示,加入火幣前,袁煜明為興業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計算機互聯網行業首席分析師。在昨日的“2018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未來技術峰會”上,袁煜明發表了主題為“區塊鏈的本質”的演講。
袁煜明認為,區塊鏈思維與互聯網思維有本質不同,互聯網思維強調的是用戶和閉環,而區塊鏈的本質是共贏。通過區塊鏈和通證,可以設計出一種共贏機制,把所有的員工、用戶、供應商、廣告商等等,都綁定到一條船上,極大的激發企業、鏈、基金會、社區的活力,這跟傳統的股份制相比是質的提升。
袁煜明談到,區塊鏈不是一次生產力革命,和蒸汽機、電力、計算機以及未來的
人工智能、量子計算不一樣,和它相似的是印刷術、造紙術、股份制、互聯網,都是對生產關系的解放。
以下為袁煜明演講全文,巴比特編輯整理:
首先,我們來探討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區塊鏈的本質是什么?是分布式賬本嗎?是點對點傳輸嗎?還是非對稱加密?可能還有很多人會覺得是去中心化。但我覺得都不是,這些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本質。
我認為,區塊鏈的本質,是共贏,我們在同一條船上。互聯網思維,如果用兩個字概括,可能是用戶,可能是閉環,見智見仁。區塊鏈思維,如果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共贏。
就像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說的: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酉。之所以我們人類能打敗各種比我們強大得多的野獸,最終在自然界崛起,很大程度靠的就是人與人之間形成了集體,一塊協作共贏。
最開始人類的協作靠的是語言文字,之后有了造紙術、印刷術就效率更高了,再到股份制,都是在幫助人類實現協作共贏。現在到了區塊鏈。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股份制是個很先進的機制,能把大家團結到同一條船上合作共贏。股份制是怎么出現的?是出現在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都要坐船出去冒險,可是單個人都沒有那么多錢,只好大家一塊湊一湊錢,成立股份公司,每次出海探險回來,按照股份來分配利潤。所以當時股份制是很先進的機制。
但現在社會已經又向前發展了五百年了,發生了很多變化。仍然去套用大航海時代的股份制,其實已經是刻舟求劍了。
給大家說三個段子:
第一個:互聯網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
第二個:A股所有軍工企業的市值加起來,不如三瓶酒(茅臺、五糧液、洋河)
第三個:A股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潤,買不起
上海10平方米的房子,但是,只要賣掉1%的股份,馬上可以買下整套別墅。請問,樓市和股市,哪個的泡沫更大?
這三個段子之所以成為段子,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這三句話都很荒謬。但更可怕的是,這三句話都不是魔幻現實主義,都是現實,都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可以去指責人心不古,指責投資機構利欲熏心,就知道炒房炒股票,指責互聯網企業家缺乏社會責任感。但我們有沒有去深思過,這種荒謬的事情這么多,肯定是有原因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認為,最本質的原因就在于股份制。
大航海時代人家當年開船出去,別無所求,就為了獲取利潤。但現在的企業,為什么還是只把利潤作為唯一的標尺。軍工企業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在利潤的標尺下的確沒法和白酒企業比,所以市值就是沒有三瓶酒高。很多互聯網企業,其實為社會降低了信息傳播成本,大幅提高了社會效率,其實是很有價值的,但股東不滿意啊,沒有創造利潤啊,只好想盡辦法讓羊毛出到豬身上,讓狗買單。
包括為什么很多A股很多公司一年利潤沒多少,買套房子都買不起,賣掉一點點股份就可以買下一套別墅?當然這里肯定有一些股票是炒作到比較高的市值,但還是有很多股票,技術上有很多突破,行業地位很高,就是沒有利潤。基金經理愿意去給這些股票估值溢價,愿意以比較高的市值去對公司估值,所以他們市值還是高。但基金經理投資過程中也很難受,雖然他們有樸素的想法覺得這些企業很偉大值得投資,但市盈率太高總是感覺和自己的理念不符,也容易被基民罵。
這些所有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股份制下只追求利潤,企業只對股東賺取利潤負責,市場把利潤作為評估公司的唯一標尺,從而造成的畸形。
現代的企業,是個龐大的體系,非常復雜。好的機制,應該可以把各方面力量都調動起來。但現在只有幾個大股東在焦慮,在著急怎么做利潤。其他人呢,比如客戶,拿的是公司的產品,產品好用就行,和公司股份沒關系;比如供應商,拿的是公司的貨款,和公司股份也沒關系;比如推廣渠道,他們只拿返點,和公司股份也沒關系;就算是員工,多數員工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工資,不是股份,所以公司股份怎么樣和他們沒關系。這不是一個共贏關系,不是一種好的機制。
我們來看看區塊鏈的世界是怎么樣的。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51%攻擊。如果單個礦池的算力超過51%,就可以為所欲為。但
比特幣這么多年下來,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事實上出現過很多次,包括
btcGuild、ghash,都曾經接近甚至超過51%的算力?中本聰已經不知所蹤,為什么他們沒有選擇操控比特幣?因為一旦礦池算力接近甚至超過51%,群眾就開始擔心,幣價會下跌,礦工們紛紛退出這個礦池,最后礦池自己也去主動限制算力增長。
為什么大家會這么有凝聚力,是因為礦工、礦池有崇高的情懷和對比特幣的熱愛嗎?或許有一些,但多數礦工都是普通人,最主要的,是因為比特幣設計的是一種共贏機制。大家都在一條船上。
大家注意我前面詮釋共贏機制時,用的不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對于團結廣大礦工來說,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我們是在一條船上,你要是打自己的小算盤,船會沉。
再舉個例子,
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他當年創立以太坊的時候只有20歲,也不知道怎么如何創辦一家公司。他怎么辦?他發了一圈郵件,回復他電子郵件的前10位成為聯合創始人。這個在傳統股份制公司的體系里看很不靠譜,但無心插柳柳成蔭,以太坊獲得了成功。現在Vitalik已經是幾百億的身價,是歷史上身價最高的碼農了。
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當年Vitalik不是那么幼稚,設立了一個股份制公司來做以太坊,現在是什么后果。
第一種,就是把代碼完全開放出來。那就是給社會做貢獻了,什么好處也得不到。現在整個IT世界的運行,每天都需要萬維網,需要Java,需要關系型數據庫,但有人還記得是誰發明了他們嗎?那些人對IT產業做出的貢獻,我覺得要比比爾蓋茨,比扎克伯格更大,但他們最后完全沒有在財富上得到體現。
第二種,就是通過股權融資,通過捐贈,頑強地活下去。就像中國的AcFun,也就是A站。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位是二次元愛好者,雖然我也不是,但我知道A站是中國二次元文化的源頭,是很多很多粉絲心里的圣地。A站一直恪守“我就算倒閉,也不會收用戶一分錢”。但節操帶不來利潤,A站被賣來賣去已經賣了六七次了。你在粉絲心里是個寶又怎么樣,帶不來利潤的只能被賤賣。前一陣二月份時,一度A站已經關了,官微發了一條特別悲壯的微博“我想再活五百年”。無數的粉絲在下面留言,挽留,鼓勵,祝愿。可是這不是一種共贏機制,粉絲再多,他們不是股東也不是管理層,他們改變不了現狀。很高興地看到最近A站又艱難地復活了,但我感覺A站未來的路都還是比較艱難的,不太可能像以太坊那么風光。
第三種,就是靠做廣告,靠向土豪收費,羊毛出在豬身上。這樣的公司太多了,我不一一舉例了。那些APP,曾經大家都很喜歡,但最后為了賺錢,都開始變味了,也被很多用戶罵,他們終究變成了他們當初討厭的樣子,可是有什么辦法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