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
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認為,目前很多文章都提到了
區塊鏈的幾個特點,包括分布式、去中心、不可篡改、加密算法、匿名性和可追溯,這些原理都是區塊鏈機制。“如果用比較簡單而通俗易懂的解釋,區塊鏈實際上是一種技術模式,通過這種技術模式建立一個相互信任的機制,在這個信任機制下,大家可以放心地交換信息、產品,甚至金錢,由此成為支付體系”。
然而,這種通過技術建立的信任機制,目前也出現了一些風險。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柒財經在
北京主辦了一次專題研討會,其核心議題就是區塊鏈發展背景下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
成功搭建區塊鏈難度大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提供的一組數據表明,截至2018年3月,技術平臺累計發現互聯網金融平臺4萬余家,現存活近2萬家,多分布于
廣東、
上海、北京、
浙江等發達省市。累計發現互聯網金融用戶7.01億人,其中廣東、
江蘇、
山東、
河南、浙江等省份用戶占據比較多。用戶構成區域年輕化,20到39歲人群在其中占據比較大比重。
“隨著數字貨幣受到熱捧,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打著區塊鏈、虛擬貨幣的旗號經營,去年就出現過有著400多種名目的傳銷幣。還有一些平臺利用高收益進行虛假宣傳開展業務。”吳震說。
在這些問題頻出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中,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披著區塊鏈的“外衣”。
然而,區塊鏈并不是隨便編個名頭就可以實現的。
吳震認為,區塊鏈要想成功,有四個必要條件:
一是必須多方參與,包括多人或機構參與。人和機構可能是特定的,也可能像
比特幣一樣是不特定的。
二是多方參與并且都有積極性。如果沒有積極性,就很難操作。比如建立質量管理鏈和溯源鏈,這涉及到超市、門店環節,也就需要超市、門店參與其中的動力,如果沒有動力,僅靠管理是很難維持的。也許鏈條建成的前幾個月還行,但是時間久了無人參與,就很難持續。
三是真實性問題。很多人覺得區塊鏈里的數據都是真實的、無法篡改的,但是要保證數據在寫入前是真實的、沒有問題的。
四是實施難度。比如用區塊鏈來推進扶貧工作,那么區塊鏈的很多結點必然要下沉到貧困鄉鎮和農村,但有的地方連計算機系統都搞不明白,更何況實施區塊鏈,所以難度很大。
“網上有很多文章分析這種或那種鏈投入應用,但我認為,如果激勵機制形成不了,就會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要么區塊鏈建成后難以運行,要么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激勵是區塊鏈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很多
區塊鏈項目還解決不了以上四個問題。當然,區塊鏈項目發起者的初衷不一定是壞的,也想落到實處,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落實。在技術上把鏈建立起來沒有問題,但很多結點投入成本很高,無法盈利。”吳震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