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上世紀 80 年代到本世紀初,主流的互聯網服務都是建立在由互聯網社區控制的公開協議之上的。譬如,被稱為互聯網世界「電話本」的域名解析系統 DNS,是由個人及組織構成的分布式網絡所控制的,采用了公開創造和管理的規則,可以讓任何遵循社區標準的個人或組織擁有域名,在互聯網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也意味著公司運營網絡和電郵收發的服務受到監督,如果它們行為不端,用戶可以將自己的域名服務轉移存放到其它服務提供商那里。
但是,從本世紀第一個 10 年的中期到現在,互聯網用戶對公開協議的信任被換成對企業管理團隊的信任。谷歌、推特和 Facebook 等企業打造了超越公開協議能力的軟件及服務,用戶聚集到這些設計更為精巧的平臺上了。
可是這些平臺的代碼屬于這些公司的私有財產,對這些平臺的監管規則可能瞬息發生變化。
社交網絡如何決定核準或者拉黑一位用戶?搜索引擎如何決定網站排名? 社交媒體可能上一分鐘還在扶植媒體機構和小企業,下一分鐘就可能將它們的內容打入冷宮或者改變收入分成模式。這些平臺巨頭的巨大能量造成了大范圍的社會緊張關系,假新聞泛濫、水軍、隱私法和算法偏見等議題掀起激烈辯論。
這就是為何社會思潮又開始轉向擁抱由公開規則和社區控制的互聯網服務。這些想法終于在最近成為了可能。具體而言,這要感謝基于
區塊鏈和密碼貨幣崛起推動的技術創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