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崩盤的那幾天,我所在的互聯網角落里洋溢著一種節日氣氛。人們紛紛在推特張貼Reddit上的掐架截圖。看著陌生人哀嘆那些傻兮兮的數字貨幣化為齏粉,總是一件開心的事。
我并不是一心想看比特幣持有者們傷心。作為一名技術人和創業者,我會同情和欽佩愿意冒險的人。但作為一名作者,我又很享受這種暴露人類處境的活動。我自己不玩游戲,但喜歡看別人玩。
我會看人打牌,但從沒買過一副紙牌。觀看橄欖球比賽時,我總會用手機打開一份NFL(全國橄欖球
聯盟)的官方規則手冊。不知為何,我總是更喜歡規則,而非游戲本身。
從某種層面看,比特幣只是一套由軟件確立的規則集合,這些規則成就了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游戲。而那些將金錢投入在這樣一個不可操控的抽象概念之中、并在其表現不佳時陷入恐慌的人們,實在令人忍俊不禁。
人人都興奮不已,樂在其中,仿佛馬上就要攻打巴黎。過去幾年來,看著
ico(首次代幣發行)的世界仿佛在看著爆米花一個個爆開。一切都在炙熱的空氣中飛舞,仿佛永無止休,突然間,啪-啪!萬事達幣!
以太坊!Bancor!Tezos!其他玉米粒也相繼爆裂,現在,我們早中晚飯都有爆米花吃。
有些
區塊鏈創業公司拜訪我們的軟件經銷商,承諾用美元付款,并表示,“不過,還有其他收款方式。”人人都聰明伶俐、資金充足。
有些區塊鏈創業公司(從沒有這樣的公司拜訪我們)的確顯得很滑稽——那么多的圖表!有些甚至是有意為之,比如“無用以太幣”(Useless Ethereum
token)的標志就是一只豎起的中指。“不必期望能掙到錢,”無用以太幣的網站上如是說。盡管如此,買家還是將其價值推到了約30萬美元。
人們被
加密貨幣的風暴裹挾,飛來蕩去,他們唯一的罪過就是信仰。(好吧,還有貪婪。)對此,我只能微笑和嘆氣。我知道信仰是什么滋味。
認識互聯網的那一刻,我就愛上了它——最初是DEC VT320上的命令行終端字符,然后是大大小小的文字與圖片,以及亮藍色的鏈接。我們居然能讀到發表在瑞士的內容!或發表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時代與地理的邊界消失了!互聯網誕生時,我還在上大學。
當時我已經在使用網絡收發郵件和下載文件,但真正將我對寫作的滿腔熱情與執行重復性文書工作的能力連接起來的是編程。我不必再復印自己的小冊子;互聯網會替我代勞。
畢業后,我住在布魯克林,每晚制作自己的網頁。起床后,我會查看有沒有人訪問我的站點,然后去曼哈頓上班,為其他公司制作網頁。錢不斷涌來,一小部分進入了我的銀行賬戶,剩下的都涌向別處。期權、傭金、交易流。我所在的公司有30名員工,后來被收購,孕育了一家更大的公司。新公司位于第五大道,新老板來自微軟。她還帶來了她的小狗。
那是個奇妙而荒誕的世界。超級碗的廣告全部來自互聯網公司;同事們都睡在一起;推介會前,那條狗狗在巨大的玻璃會議桌下拉了泡屎。我參加過一場雅虎公司的派對,派對上布置了一座假火山。曼哈頓的書店里陳列著《2008,道瓊斯上看30000點:為何這次不同》這樣的書,更不用提《道瓊斯36000點》、《道瓊斯40000點:史上最大牛市盈利策略》,以及《道瓊斯100000點:事實還是虛構》。
人人都高談闊論IPO、投資和風險資本,言必“革命”。我知道我該對互聯網與資本市場的互動有自己的見解,但當時,我一心只想寫東西,然后發在網上。
或者談論互聯網標準——那些由萬維網聯盟起草的文件確立了網絡瀏覽器與網絡服務器之間的合約,勾勒了HTML的工作原理。這些標準確立的不只是軟件,還有文化;這些是人類交互的原始材料。每天睜開眼就要面對新的戰線,我的理解力已經跟不上了。
所有這些終將化為金錢的想法非常可笑,我們應該更用力地嘲笑它才對。
我最早在2009年接觸到比特幣,當時覺得有點意思。我把它理解(或者說誤解)為了另一種微支付方式,類似于此前一些老派的虛擬貨幣,比如Beenz和Flooz,并加入了一些反垃圾理念。
我數學很糟,看不懂比特幣的白皮書,但我也試過挖礦,盡管一無所獲。我不愿意讓Mac電腦的中央處理器耗費在這種蠢事上,很快,整件事就被我拋在了腦后。
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解釋比特幣,我只能姑且一試:比如你想買一些啤酒,你來到ATM機前,準備取錢,此時,你會插入銀行卡。交易處理器會在以太網的某處核驗你的銀行卡,并收取一定費用,然后為你吐出現金。整個過程完全由軟件掌控。
現在請深呼吸。獲取比特幣就像使用ATM機,只是你得到的不是政府發行的貨幣,而是證明某臺計算機比其他計算機更快解完一道自動謎題的證據,而你使用的也不是ATM卡,而是專屬于你的自動生成的代幣,你也不會接入一家銀行,而是接入一個去中心化的計算機網絡,該網絡會集體維護和更新一個龐大的歷史交易數據庫的副本,同時利用數學,集體驗證每一筆交易,并不時吐出比特幣,以獎勵解開謎題的計算機。稍安勿躁,就快結束了。
在這里,你不是向柜臺后的某人購買啤酒,而是向另一個匿名代幣轉賬一定數額的比特幣。慢慢的,一切交易都會集合在區塊中進行驗證,人們將得到一串特殊的代碼(這一代碼會關聯著區塊中此前的一切代碼),此時你就得到了它:一個區塊鏈。據Bitcoin.org,目前的比特幣區塊鏈大小約為145GB,當然,你讀到這篇文章時,它的體量一定更大了。你可以將比特幣經濟的完整標本下載在一枚U盤里。
所有這些終將化為金錢的想法是可笑的,我們應該更用力嘲笑它才對。請將比特幣想象為一只巨大的中指。這是一場膨脹為泡沫的惡作劇,它幾乎是在戲仿全球
金融系統。
“達沃斯的財閥政客們,你們或許自以為掌控著全球的貨幣供給,”惡作劇者似乎在說。“但以后,人類能在任何事物之上打造出經濟來。包括這個!”老實說,中央銀行系統從未惹毛過我;它只是眾多把我們壓在下面的龐大事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電視網絡、宗教等等。但我能理解為何有些人會被它激怒。比特(Bit)要生出比特幣。
一些大銀行對比特幣和區塊鏈表達了謹慎的樂觀,這讓我很吃驚。不過銀行家雖然迂腐,但相較于我們其他人,他們對金錢的看法更加抽象。即便對他們而言,比特幣無法與利率相提并論,但比特幣已經進入交易所,而且很多人買,它已經具備了成為貨幣的雄心。那么何樂而不為呢?
它有可能成事。況且,你還可以宣稱,加密貨幣對于生活在威權政體下的民眾是一個福音,它能成為手握智能手機的普羅大眾的瑞士銀行。
比特幣所做的其實是對若干無比歡樂的理念的金融化。擺脫掉匯率,你就擁有了一系列能幫你(比如)創造稀缺性的技術。至少是某種稀缺性,因為你能將數據和信息以某種方式編碼在區塊鏈中,藉此可以宣稱,“這是第一批這樣的數字玩意兒。”它已經被應用在了數字藝術層面,此外還有一些諸如專利、存儲照片之類的應用。它們的副本無所不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