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覺得有必要對
區塊鏈做一番預測。我的預測是:這場
數字貨幣的浪潮終將退去,因為它是一場巨大、低效而邪惡的亂局。相比
金融工具,它更像一種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很少能成為可持續的價值存儲工具。再加上它的交易速度很慢(人人都說正在修復這一問題),而且,不能為了鑄造新的貨幣,就消耗掉冶煉廠所需的那么多的
能源。
區塊鏈許下的大部分承諾都能通過其他技術(包括老實可靠的法定貨幣)更容易地實現。不過,剛接觸到它時,我就發現了一種心靈病毒。
下面是我用了25年終于想明白的事:硅谷最熱愛的不是產品,不是產品背后的平臺,而是市場。
“稍后再考慮商業模式”是早期商業互聯網的呼喚。要利用廣大人群來變現,就需要打造出人們頻繁使用的產品,比如谷歌這樣的搜索引擎,或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絡。你要在它們下方鑄造起龐大的交易性網絡平臺,提供奇妙的內容(比如按相關性排列的搜索結果或新聞資訊),然后在這些內容下方建立一個廣告市場——真正的賺錢機器。只要有幸打造出一個貨真價實的交易市場,你會賺的盆滿缽滿。
過去,建一座市場需要用戶,需要產品,需要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農民要牽著他們的肥豬去市場。
現在我們有了一種讓海量拍賣加速運轉的手段,一種量產中間人的方法。這是硅谷的宿命。而通過
ico和
比特幣交易所,我們有了一個為各個市場估值的市場。這件事怎么可能會有錯呢?我們以前從未遇到過麻煩。
美國人理解新抽象概念的辦法就是用它來賺錢(金融化)。這是我們文化吸收信息的方式。出租車、備用臥室、公共教育——我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市場。比特幣和區塊鏈在尚未金融化的狀態下到來,并致力于取代中央銀行體系。但有沒有可能,區塊鏈能提供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取代金錢,而是一種建設文化的新方式呢?
我知道那種感覺:你想出一個軟件思路,然后看著各種可能性在面前一一展開,仿佛一顆顆神奇的蛋。有些蛋是臭的,有些是空的,有些能孵出完美的小雞,但偶爾有一顆,只要給予足夠的能量,它會孵化出一條巨龍。
每當有人談論比特幣的無限未來時,我總會想起《道瓊斯100000點》。我最早見到這本書是在世貿中心的老Borders書店。幾年后,這家店毀于一旦,那個書名也成了悲哀的笑話。而此后多年,市場一直對科技缺乏興趣。今天,所有Borders書店都已經不復存在。
泡沫是令人惆悵的東西,謊言與樂觀主義的漩渦往往能掩蓋一百萬件未竟的愿望。比特幣當然會崩盤。是泡沫就會破滅。房地產和體育管理人士回家了,信徒們留了下來,抱團取暖,并籌劃新的市場。
這可能需要幾年時間,可能要整整十年,但區塊鏈狂人們的心里裝著一整個世界,在一切成真之前,他們決不罷休。而同樣生存于世界上的我們是他們最不關心的。他們要做的事,有一些將充滿魔力——籠絡人心、發財致富,另一些則會讓我們睡不著覺。
盡管如此,我還是很羨慕他們。不是因為他們可能會一夜暴富——多數信徒并不會。(即便在分布式的貨幣平臺上,財富最終也只會流進少數口袋。)我羨慕的是他們將親身經歷這一切:崩盤、背棄,再慢慢重建,這個過程中,他們將認識到玩具與工具的區別。他們有機會征戰在文化的最前線。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