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工信部在“中國
區塊鏈產業白皮書”中指出,區塊鏈因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開透明和可追溯等特性,我國在實體經濟的改造中已經對其展開了廣泛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尤其是在
農業生產流通領域,
區塊鏈技術已經被開始嘗試廣泛應用。
2018年8月,在中國國際區塊鏈產業融合峰會暨區塊鏈產品與應用展上,英國區塊鏈協會副主席吉納維芙表示對區塊鏈和農業的結合非常看好。他認為,區塊鏈與農業結合很有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區塊鏈技術可對農業生產中的大部分關鍵性環節提供技術分析支持,如進行產品基本情況數據分析、農戶種植經驗分析、數據庫市場預估、未來一年天氣預報、作物基本情況分析和土壤數據分析等;
區塊鏈智能算法提供數據分析服務, 如數字資產融資、農業信托服務和農業授信服務等;
區塊鏈可對農業行為進行合理預期,作為向農民提供各類
金融服務的依據;
區塊鏈將逐步構建新型的區塊鏈+農業的產品運作模式。每個農民都可以有一個與二維碼相結合的數字身份。通過這個身份,農民不但可以查看市場農作物生產銷售等趨勢,讓買家了解農戶目前有哪些農產品在售和在生產中,還可以隨時進入一個數字賬本查看收入,并在必要時獲得相關的財務幫助。
對于中國當下區塊鏈技術與農業相結合的發展前景, 中國農業部信息中心的康春鵬博士已構思出一套發展架構。他認為,區塊鏈未來將會在
物聯網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農村金融等6大領域被廣泛應用。
“區塊鏈+” 給農業信息化帶來新空間
實際上,早有一批先驅者將區塊鏈+農業踐行落地,并且落地的模式和邏輯正在日益清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