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剛剛敲響,屬于 2019年的喧囂、瘋狂、奇跡、感動正在開啟。
參考互聯網發展史,我們就知道在早期的底層操作系統占位意味著什么。同樣,自
區塊鏈技術進入成長期,作為底層基礎設施的公鏈就成為競爭激烈的領域。2018年是第一代公鏈誕生十周年,也被很多人稱為“公鏈元年”。一批要帶領區塊鏈進入“3.0時代”的公鏈,視TPS(每秒事務處理量)為“區塊鏈 2.0”最大的痛點。分片、Plasma、Casper以及各種共識機制,排列組合出不同的擴容方案,試圖求出突破“不可能三角”的最優解。也有團隊嘗試從業務場景的真實需求反推技術的進化方向,調整底層網絡架構(比如搭載Layer 2)。更有人質疑現在的公鏈是否已走上錯誤的道路,認為區塊鏈本身并非為通用計算設計,沒必要萬事都對標互聯網。
無論劍指何方,2018年我們的確見證了不少公鏈上線測試網、主網,運營開發者與用戶社區,并大力構建生態。不過,在公鏈數量多于開發者,以及
數字貨幣市場進入“長熊”的窘境下,造血能力弱的公鏈進行了一輪大洗牌。所幸,市場上依然不乏現金流和技術能力過硬的少數公鏈團隊,將熊市視為超車的機會,為下一波機會來臨蟄伏準備。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