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取決于如何定義顛覆。我認為
區塊鏈技術其實并不是一個顛覆,不是一個技術上的突變,而是一個自然的演進。
區塊鏈最大的技術就是共識算法,關于共識算法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6年,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這么多年,跨越了兩個鴻溝:
一是拜占庭容錯,Lamport在1980年、1982年發表了兩篇文章,提出了拜占庭容錯的共識算法,跨越了第一個鴻溝;
二是2008年中本聰的
比特幣,他最大的創新就是讓共識算法跨越了第二個鴻溝,叫做大規模互聯網環境下的拜占庭容錯,才形成了現在百花齊放的
區塊鏈生態。
所以,它是一個自然的技術演進,而不是技術上的突變。
最后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區塊鏈+
人工智能”有很多的火花產生,其中最大的一個火花可能是分布式人工智能。在“區塊鏈+人工智能”的架構下,我們提出了平行架構。它們不是一個顛覆,而是一個自然的演進。
最后我提一個猜想。與其說是猜想,不如說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比較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可能無法實現完美的去中介化”。去中心化系統中,節點之間是沒有信任的;而去中介化系統又需要打掉信任中介,實現點對點直接的價值傳輸,這就要求節點和節點之間要有信任。那么問題的關鍵就是,怎么在一個無信任、無中心的系統中產生信任呢?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
區塊鏈技術真的能產生信任嗎?剛才幾位老師報告里提到,連數學我們都不能信任,那么技術我們能信任嗎?經濟學人所講的信任機器,真的存在嗎?我們在一個沒有種子、沒有營養的貧瘠土地上,單純依靠技術、依靠精細化大生產,能長出莊稼嗎?
如果這個猜想成立的話,現在大家都在提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的轉變,我認為會非常難。
提出這個問題沒有理論上的嚴格證明,而是基于三個觀察:
第一,現在的區塊鏈理論假設存在缺陷。去中心化信任的最大基礎就是共識,而這個共識的基礎就是拜占庭容錯的假設,通俗地來說,世界上總是好人多,這個系統中正常節點總是占大多數,惡意節點總是少數;
這個假設其實并不總是成立的,尤其是在一些小規模的區塊鏈系統中,一些初創的鏈或者幣,它的算力非常小,很容易實現51%攻擊,一旦51%攻擊實現,共識坍塌,信任無從談起。
第二,去中介化的系統主要運行的就是一個價值交換的過程,在博弈上很容易把它建模成一個重復博弈,而在這個重復博弈當中,無論重復的過程有多長或者是多短,總會有一個最后行動方。這個最后行動方就等于對方的牌都打完了,最后一個行動的人,這個時候他就會任意地行動。
當然博弈論有理性人假設,通過經濟的手段來約束最后行動方的策略空間,達成一個納什均衡。但是理性人假設也是不可靠的,人是有限理性的,這個時候作為一個最后行動方來說,就可以任意行動,而且行動是可能失控的,出了問題以后,去中心化的系統沒有仲裁方、沒有公權力,這個時候怎么辦呢?
所以,對重復博弈來說,我們認為它類似于計算機通訊中經典的兩軍問題,總是有一個最后的行動方是失控的。兩軍問題在計算機領域里是被證明無解的問題,所以這里是不是也是無解?需要數學家們來做嚴格的證明。
第三,價值交換是非常難以閉環的。區塊鏈是線上的系統,線上的價值轉移是很容易的。比如說收發一個比特幣,這種價值轉移很容易,但是一旦涉及到價值交換,特別是涉及到線下的交換的話,區塊鏈是無能為力的。因為現階段線下行動難以全面觀察和監控。所以,現在區塊鏈的價值交換脫虛向實,存在著本質的困難。
以上就是我所有的內容,謝謝大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