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
區塊鏈相關話題中選出一個最富爭議性的,“資產上鏈”無疑會成為熱門候選。如何通俗易懂的解釋這個名詞?它能解決目前資產流通中的哪些問題?資產上鏈行業已經發展到了什么階段?目前行業面臨的問題有哪些?它應該被定義為“資產證券化”還是“資產數字化”?
近日,起風財經采訪到清華學生區塊鏈協會創始人、哈希未來CEO賈英昊。
“可以看做是一種‘登記制’”
資產上鏈,即把資產的信息、權益和流通映射到區塊鏈上。通俗來講,就是用區塊鏈的技術去登記資產的信息、產權以及交易方式,從而把資產與區塊鏈上的
token(通證)進行一個有效連接。
“
區塊鏈技術是一個公開透明的、可被信任的賬本,它賦予了
比特幣非常好的流動性,是轉賬成本極低、到賬速度極快、交易摩擦最小、欺詐行為最少的一種
金融記賬工具。由于現實中的資產流通存在登記確權等種種問題,使得人們想要過戶個房子或者專利過程都異常復雜。資產上鏈就是要利用類似于比特幣等通證的特性來解決這些問題,其核心即將鏈下資產映射到鏈上。”
賈英昊表示,資產上鏈主要是解決交易過程中存在的流轉記賬和防偽溯源的問題。他以實體資產中的不動產和數字資產中的藝術品為例進行了分析。
“哈希未來在國內進行了一個和田玉上鏈的案例,對于這種高價的不動產,人們最擔心的莫過于自己會收到一個贗品。其攜帶的防偽證書可被復制或篡改,并不能給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由此人們在交易過程中要不厭其煩的請最專業的人去進行驗證,使得收藏品的流轉和確權變得非常困難。如果有一個區塊鏈的憑證能夠使兩者綁定在一起,那么在實物交割的同時鏈上的防偽通證也一并給到了下一個商品所有者,即實現了通過一個可信任的鏈上通證的流轉所帶來的效率提升。”
“而數字藝術品在流通中被造假的可能性更高。不動產的實物造假最起碼還需要些成本,但數字藝術品如3D畫作或者個性視頻等都是很容易被復制的,而其申請專利或者版權相對困難,資產上鏈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賈英昊解釋道,這種數字藝術品必須要以一種開放型的、標準化的、社區認可的形式實現快速的上鏈,從而得到一個快速的確權,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登記制”,時間戳和簽名足以證明是誰最先上傳的。一方面可以作為司法存證的證據收集,另一方面也是圈子內部的認可,而在流轉過程中,只有把通證和商品同時進行授權,購買者才能夠進行使用。
對于資產上鏈的意義,賈英昊認為,根據科斯定律(有效市場理論),當確認產權的成本和交易成本趨近于零的時候,資源會自動的向最優配置的方向進行移動,這個定律同樣適用于金融行業,資產上鏈讓資產流通的成本趨近于零,最優的資源配置將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從而反向帶動整個生產力的提升。
哈希未來目前在標準、專利、研究和應用這四個方面都有所布局:在
以太坊上提出了資產上鏈的通用型標準ERC1540;在“如何上鏈”、“如何與其他的智能合約進行搭配”等技術上申請了四項發明專利;與清華大學、工信部等20多個機構聯合出版了兩本專著、發表了近30多篇原創文章;與泰國開發商合作進行了房產的上鏈、為中國的收藏家進行了和田玉的上鏈、為今日美術館的數字藝術品進行上鏈等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