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約真的是智慧的思考者、能夠洞察合約執行的情況嗎?還是它們只是簡單的、不假思索的代碼執行者?有兩個原因相信后者仍然是事實。首先,智能合約就像合約作者設計的那樣聰明。合約作者對于合約執行所做的語義假設與合約系統本身的意義有所差異,合約作者需要理解他們使用的語義如何被智能契約解釋。
智能合約還沒有那么智能的第二個原因是它們的條目可以被作惡者操縱,比如締約方或者向
區塊鏈過去交易賬本添加交易記錄的礦工。一項研究表明,ETH智能合約中有3.4%容易受到黑客攻擊。
智能合約確實能優化很多中間程序,但就目前的產業實踐來看,還遠遠稱不上智能。一份合格的智能合約,應該包括一切可能發生的情況。因為智能合約的核心要義就是“即使在最陰暗的環境中,也要做出最公正的裁決”。
以太坊與
比特幣之間的區別在于,以太坊是圖靈完備的,通過該平臺可以實現種類更多、條款更復雜的合約,當然這樣做的代價是,復雜的合約內容使其變得更加難以分析。通常情況下,復雜度與發生漏洞的機率是成正比的;復雜度越高,發生漏洞的機率就越大。
對于以太坊提出的理念“代碼即法律”,然而代碼因自身的漏洞招致黑客攻擊使其還不足以形成“法律”的權威,因此和傳統需要政府信任背書,律師、法庭等中介機構協調相比,目前的合約還顯得過于粗糙。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