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幣改、鏈改等模式相繼行不通后,最先在海外熱鬧的STO突然開始在國內流行起來。
STO,全名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證券化代幣發行,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方式,有人稱STO是“低配版IPO”,有人認為是“有監管的
ico”。
今年10月有消息稱,美國納斯達克擬推出證券型代幣平臺,該消息一度雄踞當月業界話題熱點榜。
31QU了解到,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加拿大、新加坡、印度、巴巴多斯等國均已開始STO的嘗試。
近日,Bvaluate發布一份統計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56個STO項目,主要集中在18個國家。其中,美國一家獨大,共有26個,占全球總量的一半。瑞士和開曼群島也相對較多,各有3個。英國、德國、新加坡、馬其他等四國各有兩個,印度、俄羅斯、以色列等10國各有1個。
就在海外眾多項目、機構開始摩拳擦掌謀劃如何開展STO的時候,國內傳出消息,STO歸入違規融資范圍。
12月1日,
北京市地方
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霍學文在演講中告誡STO(證券型代幣發行)從業者,如果在北京開展活動,政府將視同非法金融活動予以驅離。
12月4日,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發布《關于防范以STO名義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提示》稱,目前仍有部分機構或個人以STO名義繼續從事宣傳培訓、項目推介、融資交易等相關活動。
1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表示,近期隨著全球對ICO活動的管控加強,一些機構又在忽悠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在中國,其本質上仍是一種非法金融。
發展不過幾月的STO,還在大霧中摸索前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