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塊鏈應用領域有這么一句話:“區塊鏈也許沒必要人人懂,但財務主管必須懂。”這句意味深長的話其實反映了一個現象:那就是自從區塊鏈這個詞在2015年左右時被提出以來后,它似乎天生就攜帶了金融的基因。最初的時候,人們認為這主要應歸因于區塊鏈的首款前端應用——也就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它們對于法定貨幣的沖擊,給很多人留下了“區塊鏈是一種金融科技”的感覺。
然而,隨著聯盟鏈(也就是現在常說的“無幣區塊鏈”)的出現,人們隨即發現:即便是沒有數字貨幣的存在,區塊鏈依然是會跟金融打得火熱——近期,筆者在某區塊鏈媒體上連載了一個關于互聯網中心化大廠區塊鏈布局的系列文章,寫完之后便發現:包括BATJ在內的各路互聯網巨頭,它們雖然不被允許發行數字貨幣,但放眼望去,這些聯盟鏈最主要的應用場景也依然是金融與貨幣。其中就包括了現在聯盟鏈最拿得出手的應用——區塊鏈發票。
為什么金融與貨幣會成為區塊鏈最先落地的領域,不管有幣無幣?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需要跳出“區塊鏈”本身,轉而去觀察金融這個產業。事實上,縱觀整個數字領域,即便是在“互聯網+”,金融也是最先與其結合的行業之一。而具體的原因則是:與其他行業不同,資金流動的本質并非物資的轉移,而是信息的傳遞。
為了方便各位讀者理解,筆者在這里舉個例子:假設A與B進行交易,A轉賬給B100元,這個資金流動的過程,其實并不是像其他物流一樣真的有貨物在運輸:比如說一張紙幣順著網線嗖一下爬過去了,而是A與B的銀行賬戶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了改動:A的銀行賬戶上減去100元,B的銀行賬戶上加上100元。也就是說,所謂的“資金流動”,其本質不過是“信息變動”而已。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是人類跨地區資產保管能力提高(錨定資產相同,銀行信息互通)和信息記錄存儲能力(手機等移動記錄工具普及)與活動范圍實現匹配的一個結果。
圖:數字轉賬的過程并非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樣

事實上,當回顧貨幣歷史的時候,我們便不難發現:在人類發展非常早的早期,個體活動范圍極為有限的情況下,一些部族內部其實就是這么進行價值轉移的,比如說那個知名的“雅浦島石幣”——人們并不會真的扛著石頭去買東西,而是會在石板上進行相應的信息標記,表示所有權的易手,跟現在的電子匯款有異曲同工之處。畢竟石幣就保存在島上限定的地點,而且居民的活動范圍也是被狹小的海島所局限。
這樣看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帶著實物貨幣和紙幣來回跑的交易模式,它其實反倒像是人類資產保管能力和信息記錄能力在沒跟上活動范圍擴張速度的情況下的一個臨時手段。舉個例子:比如說在18世紀,一個歐洲商人想到亞洲去做生意,他必須帶足量的黃金,否則沒法證明自己擁有財富,畢竟他跑得實在太遠,所以即便是在歐洲銀行里有財富記錄,當時的亞洲人也會因為信息閉塞而不會承認,而即便是20世紀下葉,銀行之間信息暢通,消費者在購物的時候,也缺乏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直接跟銀行數據庫交互的入口,所以依然是要帶紙幣出行,在用紙幣進行多次的小額支付之后,最后把手里的鈔票一次性存進銀行里。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手機移動支付的普及,這兩個問題現在都已經得到了解決——你在銀行里的財富現在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有網絡的地方得到承認,而你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錢包來修改自己賬上的數據。
圖:雅浦島石幣的理念與現代金融轉賬有共通之處

毫無疑問,“資金流=信息流”的本質,使得金融與貨幣首當其中地成為了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最先結合的細分領域,畢竟互聯網技術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存在的,那進行賬本信息的修改自然是易如反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資金在互聯網上的流動幾乎無需任何的專用硬件,僅僅依靠手機電腦這樣的通用設備,外加一些包括網關在內的安全設施就可以輕松完成。事實上,當我們縱觀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歷史便不難發現:在早年網址之家、搜索引擎、聊天軟件這種“信息交互”類產品大行其道時,電商支付因為實現了與物理世界的交互,給人一種“助力實體經濟”的感覺,但實際上仔細研究下來便不難發現,電商支付其實做的也是“信息交互”的事,只不過相關企業的創始人早就看透了貨幣與財富轉移的本質就是可以高度電子化的賬本修改,而實物類的錢幣存在必要性正在逐漸降低,所以才研發出了相關的產品,最終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創新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