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有兩個項目,它們在還沒有
token的時候,就已經做了相應的事情,而且成績不錯。
第一個是趣頭條,它在2016年6月上線,距今不到兩年。這個項目是我老媽推薦給我的,很多趣頭條的用戶都是四、五線的城市居民,他們為什么愿意看?因為他們看完一篇文章后可以獲得50個金幣,你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如果有人通過這篇文章注冊你也會獲得50個金幣,同時趣頭條還有一個叫做收徒弟的裂變機制,當你下一級的徒弟看文章時,你也會有對應的金幣激勵,而金幣是可以兌換成現金的。
通過這些金幣激勵方式,趣頭條獲得了非常成功的成績,2017年年底數據顯示,趣頭條APP注冊用戶超過七千萬,每月活躍用戶達到三千萬,日活躍用戶達到一千萬,現在還準備赴美IPO。
另外一個項目是昆山服裝企業,每年有幾個億的營收。這個企業內部有一個米票系統,這個米票系統會面向內部員工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發行,很多的消費者和代理商也持有米票,米票代表著分紅權,每年公司會拿出一定的利潤按照米票持有金額進行分紅。
那怎樣的行為可以獲得米票呢?比如某部門要組織一次培訓活動,但是內部資源不夠,該部分可以在拿一百個米票懸賞,哪個部門愿意提供一個場地,哪個部門愿意提供講師,那么一百個米票就給誰。通過這個方式,這個企業的業績幾年時間翻了好多倍。在這個案例匯總,其實米票也可看做一個Token,唯一的區別就是流動能力沒有Token強。
以上兩個例子就向我們證明:難的不是發行Token,而在于制度設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