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貨問題一直讓
電商平臺飽受詬病。據2016年經合組織與歐盟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全球假冒商品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610億美元。假冒商品種類繁多,服裝、電子產品、藥品、化妝品、食品等等幾乎滲透到生活各個方面,很多通過電商渠道被售賣。
假貨問題給電商平臺帶來信任危機,信息不透明不對等讓消費者選擇困難,更讓制假者肆無忌憚,形成惡性循環。各電商平臺也一直在尋找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本月初,螞蟻金服董事長井賢棟就在第二屆錢塘江
論壇上透露,“今年雙十一
區塊鏈大規模參與,有非常多海外商品和國內商品都是用區塊鏈的產品溯源,相當于給每個產品貼上原產地、產品信息。”
本次雙十一螞蟻區塊鏈首次參戰,在天貓國際商城超過1.5億件跨境商品被掛上了“雙11來啦”的紅色橫條,并裝上了區塊鏈“身份證”,品類包括進口鉆石、進口奶粉、進口保健品等。
與從前商家自主錄入商品信息,對商品信息享有“最終解釋權”不同,
區塊鏈技術將商品溯源系統數據上鏈,實現數據透明、共享,且不可篡改。
由于區塊鏈由多節點組成,任一節點失效,其余節點仍可正常工作,除非能控制整個網絡中超過 51%的節點同時修改,否則單個甚至多個節點對數據庫的修改無法影響其他節點的數據庫,且區塊鏈中的每一筆交易都通過密碼學方法與相鄰兩個區塊串聯,因此可以追溯任何一筆交易。
這個特性應用于電商平臺,就可以實現永久溯源、防止信息虛假,有助于保障消費者權益,提升消費者對跨境電商平臺的信任感。
不過,現階段區塊鏈在電商領域也有落地難點,如對于一些電商平臺而言,需要協調物流企業等
供應鏈各參與方建立區塊鏈網絡,并打通各環節,從而建立起完整的溯源體系的成本高,在操作上仍存困難。
此外,區塊鏈只能保證鏈上數據真實,無法保證記錄該數據的檢測機構造假,也無法保證在運輸等交易環節中識別信息被掉換等情況。
區塊鏈技術尚不成熟,電商平臺舍棄或改造仍能正常支撐平臺交易、運行的舊有系統,選擇研發、應用、融合區塊鏈技術存在技術、資金等支出成本。
不過,此次雙十一,我們已經看到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努力,以及讓“賣真貨”不只是口號的態度,一方面提升了“區塊鏈”的傳播度,另一方面提升了平臺信任度,而信任度的提升也促進交易量的提升,也將使區塊鏈的技術應用成為整個行業的正向鼓勵,消費者仍可對區塊鏈技術價值的真正實現和發揮抱有期待。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