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報告央行首提首次代幣發行、加密資產,并單獨列出加密資產相關領域風險及防范專題,對加密資產的不良影響提出了批判,建議繼續清理整頓,保持高壓態勢。同時,指出投資者需“風險自擔”。

中國央行官網2日消息,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對2017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
三言君經閱讀整理發現,本次報告在第二部分——金融業穩定性評估中,將“加密貨幣相關領域風險及防范”單獨列出一個專題,這在歷年來的報告中尚屬首次。同時,加密資產、首次代幣發行等概念也在該系列報告中首次出現。
報告首先對行業整體發展情況進行了概括,對加密資產的不良影響提出了批判,對整治及監管工作取得的成果予以了肯定。報告表示,下一步,應持續開展研究監測,著力推進業務整治,強化投資者保護與教育,推進國際合作。

該專題具體分為四部分:加密資產相關領域發展概況、加密資產相關領域存在的問題及挑戰、加密資產相關領域的監管動向、政策建議。
第一部分:加密資產相關領域發展概況
在第一部分,央行將加密資產定義為“民間金融資產”,并指出其價值基于密碼學及分布式記賬等技術,這與之前曾在17年的報告中稱比特幣為“特定虛擬商品”不同。

但在貨幣屬性和法律地位上,央行對加密資產的態度不變,仍不承認其貨幣屬性和相應的法律地位。
此外,在第一部分——加密資產相關領域發展概況中,央行還對全球加密資產的發行模式、發行總數、參與人數、融資規模、交易情況、交易平臺數量等進行了統計,并引用了coinmarketcap、wind、Bitfinex和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2017年上半年國內首次代幣發行發展情況報告》中的數據,并指出了加密資產的高度泡沫化趨勢及相應的巨大波動。



第二部分:加密資產相關領域存在的問題及挑戰
在第二部分中,央行認為加密資產相關領域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及挑戰,即:
- 行業無序發展,投機色彩濃厚;
- 投資者合法權益難以保障;
- 易被違法犯罪活動利用。
報告對每個方面所引發的問題做出了高度概括,即:
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和社會秩序,沒有起到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激發了資金脫實向虛;
加密資產交易存在炒作、莊家控盤,投資者面臨欺詐發行、標的資產不實、發行方經營失敗等多重風險;
加密資產概念被用于非法集資、非法證券、傳銷,加密資產及其交易的匿名性損害了相關執法行動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加密資產相關領域的監管動向
在本部分,報告指出了國內及國外的監管動向。
國內部分,主要體現為三點:
- 持續警示比特幣風險。
- 對加密資產交易平臺開展檢查。
- 清理整頓代幣發行融資及交易平臺。


國外部分,報告指出,總體而言,各主要經濟體對加密資產相關領域的監管態度存在差異且處于 動態變化之中,但對潛在風險均予以高度關注和持續揭示,隨著加密資產規 模、影響和風險的擴大,監管政策相應呈收緊趨勢。
具體也分為三種情況:
- 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禁止了部分加密資產業務。
- 日本、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探索構建加密資產監管框架。
- 俄羅斯、瑞士、馬來西亞等對加密資產相關業務予以密切關注和風險警示。
?

第四部分:政策建議
該部分體現了央行對圈內“套路”的了解:
各類非法金融活動形態多變、轉移迅速,仍存在違規業務“出海”運營,利用代投、代充手段進行詐騙等問題。變相首次代幣發行不斷出現,例如不直接發幣募資,而是先免費“贈幣”,發行人自留一部分幣,后續設法炒高幣價牟利等新變種。
并指出:
清理整頓工作需持續著力,相關風險的防范與化解需未雨綢繆,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
首先,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加大清理整治力度,繼續采取多種手段,對新出現的違法違規問題依法嚴厲打擊,維護市場秩序,引導資金回歸實體經濟;
其次,加強國內監管協調,發揮部門合力,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落實功能監管要求;
再次,持續做好投資者保護與宣傳教育,采取多種形式明確揭示風險,強調風險自擔;
最后,積極推進國際合作與監管協調,形成監管合力,共同應對監管挑戰。

此處需注意的是,報告指出了投資者需風險自擔,這與2018年以來多家法院對虛擬貨幣相關交易及投資的判決結果具有思維一致性。
(本文系三言財經原創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