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計算機程序需要跑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管理員可以更改數據庫字段,對數值進行直接操作。玩過網絡游戲的都明白,開外掛更改游戲數值,管理員會很快發現并封號,但獨立程序不會有這種特點。如果你能夠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發現程序中對自己有利的方面并加以利用,環境外的人也無法干涉。
以太坊率先發展了一種古老的思想叫做Smart Contract,智能合約,它在英文中也可以叫做Indepent Program,就是獨立程序。以太坊最早發展出來的形式就是智能合約,類似一個去中心化的股權登記名冊。它取代了國內股票市場中“中證登”的角色,我們不再需要一個中心化的服務機構,相關的權益都登記在獨立的計算機程序中,這為當時去中心化的眾籌打開了方便之門。
作為產業中的觀察者,我發現雖然是以太坊提供了這樣的集資平臺,但實際大家用于出資的貨幣仍然是比特幣,而不是以太坊。
但是到2016年底,情況發生了改變。人們發現比特幣網絡堵塞得非常嚴重,這時
加密貨幣社區幾乎在一夜之間出現了貨幣使用平臺的遷徙,從比特幣遷移到以太坊。如今,以太坊網絡的活躍度是超過比特幣的,整個遷徙過程就是在那時候發生的。
這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比特幣犯了定位錯誤以自我為中心、拒絕為人民服務”
在今天的國際貿易中,盡管人民幣已經走出去,實現國際化,但在實際支付中,人民幣的使用量很少,什么原因?它不僅僅是因為美國人有先進的技術,而是因為它構建的網絡效應本身就非常強大,心理上的認知結構就是一種巨大的網絡效應。所以任何一種新興貨幣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抱著充分的耐心,扎扎實實的服務更多的場景和貿易,用的人多了,國際化也就順理成章地完成了。沒人用,強推國際化是不行的。
我覺得比特幣在自身過程中犯了不少錯誤,它的定位就叫人們不要使用它,還把很多使用場景斥責為“垃圾交易”,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拒絕為人民服務的態度。
“在去中心化
金融市場中,以太坊開啟了新的應用場景”
以太坊的誕生打開了新的應用場景,那就是去中心化的金融市場組織過程。首先是中心化的登記結算中心正在被去中心化智能合約所取代,其次是智能合約強大的可編程性,它的潛在用途十分豐富,可以做債券、加強合約、可以通過程序創造穩定幣。
新興的去中心化金融市場方興未艾,剛剛開始。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經歷了去年
ico的泡沫熱潮,參與其中的人都虧了很多錢,我覺得這是必須要反思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