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型代幣的一個潛在影響就是對證券律師的需求將減少。大量的起草紙質合同的工作將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編寫代碼合約。
當然,對法律的了解仍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想象,懂得編寫智能合約的律師將會成為香餑餑。
另一個可能被影響的行業是資產管理。一直以來,資產管理機構極為關注的就是資產管理規模(AUM)以及由此產生的管理費用。
假如某個資產管理機構正在管理1億美元的資產,且收取1%的費用作為管理費,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否將這筆資產用于投資,該機構每年就能賺取100萬美元的收入。而在一個由證券型代幣主導的世界,將不需要這些資產管理機構來對資產進行“管理”。
證券型代幣與其他的
金融創新(如造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信用違約互換(CDS)和擔保抵押憑證(CDO))不同。導致2008年的危機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風險的集中。
通過運行在
區塊鏈之上的證券型代幣,監管部門或任何可以使用該區塊鏈的人,都將對風險的集中程度了如指掌,因為透明度大大提高了。
另一個突現效應就是,我們將看到一些當前并未被證券化的事物將被證券化。一直以來,我們很難想象將藝術這樣的東西證券化,因此存在很大的低流動性折扣。能夠買得起一百美元的藝術品的人不多,但很多人可以買某件藝術品的2%(通過購買即入股)。
這些資產也可以捆綁在一起,這樣你就可以通過賣空一件當代藝術品來買進法國印象派藝術品了。
金融監管部門也許最終會要求實現證券的代幣化,因為證券型代幣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合規即服務(compliance-as-a-service)”,這樣減少了監管機構的工作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