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興起后,“貿易+
金融”一直是區塊鏈行業的熱點領域,吸引了眾多科技創業公司、核心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的進入。目前,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主要有四種業務模式。
模式一:單一企業,單一場景。
這類系統通常由某企業發起,根據其場景需求,依托其掌握的資源進行研發,比如TCL區塊鏈金單、富士康Chained Finance等。系統目的是,利用核心企業在
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整合資源,降低供應鏈成本。系統主要利用
區塊鏈技術數據難以篡改的技術特性,為平臺增信,解決核心企業、供應商、保理商等多方機構的互信問題。這類系統的問題在于,企業的金融業務創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入時顧慮重重,而且缺少監管,容易在方向上走偏,這體現了非金融企業運營金融業務系統的先天不足。
模式二:銀行主導,企業客戶參與。
這類系統以某個銀行為核心,服務于其企業客戶。主要通過利用分布式記賬、智能合約等技術,擴大數據共享范圍,以此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業務效率、增強服務能力,提供更多金融產品。隨著實踐的深入,各家銀行逐漸意識到,業務越是向前推進,彼此間的合作需求也就越加強烈,但由于各建系統,大家都希望其他銀行加入到自己的區塊鏈系統中開展業務,誰加入誰成為了博弈難題。雖然BAAS(Backend as a Service,后端即服務)能夠復用底層的技術平臺,但更重要的是不同業務系統數據和用戶的打通,以及業務系統之間的協同工作。倘若不同系統之間沒有聯通,客戶、資產、數據等基礎資源無法復用。
正是看到銀行單打獨斗的不足和局限,因此出現了第三種模式。多家銀行組成聯盟,共建區塊鏈平臺,以實現客戶和資源復用。代表性平臺有北歐銀行、匯豐銀行、UniCredit、比利時聯合銀行等9家歐洲銀行聯合發起的We.Trade區塊鏈平臺,以及R3聯合渣打、法國巴黎銀行、曼谷銀行等8家銀行共建的Marco Polo平臺等。此類平臺是綜合性區塊鏈平臺,有多個發起方,面向某個領域的多個應用場景。區塊鏈的一大優勢在于,它是一個多方間的協作平臺,只有更多的參與方進入,才能更好的發揮系統的網絡效應,也只有更多的參與方加入,帶入更多資源和業務往來,形成更多業務場景,最終才會有多個場景應用間的協同效應。模式三即發揮了區塊鏈技術的網絡優勢效應。
模式四:公共部門推動的平臺。
如前述所言,貿易金融場景復雜,它的順利開展,除了商業公司提供的服務,也離不開海關、稅務、仲裁、
評級、行業協會等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某種意義上來說,貿易金融不僅是資金需求和提供方的內部事務,而且還是一個公共事務,需要諸多社會群體的參與。這就使得一個理想的貿易金融平臺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政府往往有必要推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比如
香港金管局推動的HKTFP。此類模式的優點在于,由于政府部門出于公共利益的推動,平臺很好解決了建設主體和治理機制的紛爭,打通了用戶、場景和公共服務,實現資源整合,而且也便于政府監管,提升監管效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