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
區塊鏈技術總體上仍然不那么成熟,
區塊鏈技術規模化商業應用還需要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
一是隱私保護技術。
金融業務重視隱私保護,在區塊鏈共識機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提高組合環簽名、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等密碼學技術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實性監督機制。如何保證上鏈前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將區塊鏈技術用于各類資產溯源時,真正形成閉環,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機。
三是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如何避免智能合約的技術漏洞,同時實現可控的業務邏輯修正和合約升級。
四是密鑰技術。密鑰安全是區塊鏈可信的基石,在私鑰唯一性的技術結構中,如何有效防止私鑰被竊取或惡意刪除,并且能夠對私鑰丟失、被竊予以補救。
五是區塊鏈架構。如何滿足金融系統可用性與業務持續性的要求,并使信任機制、數據保存方式等獲得傳統金融機構的接受和認可。
金融業是經濟樞紐、百姓錢包,金融交易具有高頻次、大規模特征。金融科技必須立足于規模化和可靠性。由于技術瓶頸的限制,當前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尚未形成顛覆性的競爭優勢。
一是數據處理能力有限,未能滿足高頻次大規模應用需求。
二是區塊鏈底層技術架構與現有金融IT系統的集成協同程度不夠高,升級維護不靈活。
三是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分布式賬本、密碼學、智能合約等核心技術不斷更新,學習成本高,人才培養和實踐經驗積累周期長。
四是區塊鏈技術標準化建設和法規建設有待在實踐中完善,目前尚未形成統一規范和標準,鏈上資產和智能合約有效性未能得到法律保護,分布式架構下的責任主體不明確,監管難度大。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高度關注公有鏈架構的區塊鏈技術應用。
公有鏈架構的主要特點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組織。一批技術專家和創業者正在研發基于公有鏈架構的區塊鏈技術應用,試圖打造規模化的公有鏈平臺,形成點對點、去中心的“分布式商業模式”。有人描述了這種“未來模式”的顛覆性變化。一是所有的商業中介、信任中介、信用中介都被數學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組織,不再需要中介成本,商業的可擴展性變成無窮大。二是數字世界的治理機制只是數學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執法者。三是數字世界需要數字化記賬方式、數字賬戶、
數字貨幣,公有鏈上的分布式應用以虛擬貨幣或通證發行作為激勵機制,以此驅動鏈上的經濟活動。
在數字化的未來模式中,數學算法具有至關重要甚至是至高無上的地位。一些專家正在研發下一代計算架構,目標是確保數學算法的公正性和正確性,確保數據的隱私性和可靠性,確保數據的全流程全周期安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