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7日
天津夏季達沃斯召開之際,特舉辦2018年達沃斯之夜暨
區塊鏈+思享會,會議中,中國銀行前行長李禮輝發表演講。他認為,現代
金融業多年的運行實踐已經證明了中心化系統的高效率和高可靠性。但中心化也存在兩大短板。一是基于中心化架構的跨系統跨平臺流程難以優化。如果執行信用認證、合約規定、監管規則等指令,不同系統不同平臺達成協調所需的資源比較多、成本比較高。二是移動互聯網絡任何節點的安全缺陷和管理疏漏,都可能削弱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影響客戶資產和數據的安全保護。
盡管出現了一些短板,但我們正在看到一些有利的趨勢。一是以信任鏈接為紐帶的折疊,二是以流程再造為紐帶的協同。金融不再只是二維的平面世界,而是可以折疊的三維空間。
可以看到的是,大數據應用在金融機構同小微企業、平民大眾之間,正在構建越來越廣泛的直接信用鏈接;最新的
人工智能身份識別不再需要“第三方介入”,準確率高達99.99%以上,超過人工識別的平均準確率。
李行長也提到,目前國內區塊鏈的主流路徑是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
聯盟鏈架構。其實際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用
區塊鏈技術建立多維度直接交互架構,如平安金融壹賬通;二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可信數據登記與證實平臺,比如螞蟻區塊鏈的“可信數據存證”平臺等。
但是,李行長也認為,由于技術瓶頸的限制,當前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仍尚未形成顛覆性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說,要實現大規模、大范圍、高效率、高可靠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突破核心技術,加快制度建設和人才建設。
以下為演講全文:
在夏季達沃斯召開之際,“金融界”以“鏈接價值,洞見未來”為題組織研討,抓住了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
現行的金融業信息技術系統構建在大數據中心和移動互聯網絡的基礎上,金融機構、支付清算、金融監管的系統之間通過數據通道建立多邊雙向的聯系,客戶與金融機構之間通過移動互聯網絡建立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金融交易通常是跨業跨機構的,必須利用移動互聯網絡,必須經過不同的系統及中心節點。
這種中心化+移動互聯網絡的信息技術系統總體上屬于平面交互架構,多年的運行實踐已經證明了中心化系統的高效率和高可靠性。但存在兩個短板。一是基于中心化架構的跨系統跨平臺流程難以優化。如果執行信用認證、合約規定、監管規則等指令,不同系統不同平臺達成協調所需的資源比較多、成本比較高。二是移動互聯網絡任何節點的安全缺陷和管理疏漏,都可能削弱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影響客戶資產和數據的安全保護。
時代呼喚更高效率、更加公平的金融服務。一是用多維度立體取代平面。多維度一體化跨界服務能力,決定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二是用效率置換利率費率。管理流程的科學性和效率,決定金融機構對客戶的議價地位和能力;服務流程的友好性和效率,決定金融機構對客戶的吸引力和粘性。
近10年,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迅猛發展,正在形成新的生產力,也正在重構金融服務模式。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態勢:以信任鏈接為紐帶的折疊,以流程再造為紐帶的協同。金融不再只是二維的平面世界,而是可以折疊的三維空間。
支付市場通常是中心化的多節點結構,如今已被折疊。微信支付、支付寶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構建以信任鏈接為紐帶的支付和生活服務平臺,突破傳統的支付模式,如今已實現千萬級商戶與十億級消費者之間簡單、安全、快速的直線鏈接。
傳統的信貸市場技術上屬于平面延伸結構。信息不對稱是常態,信用的建立必須經過可信任的中央節點,信用形成所需的周期長、成本高,信用可及的范圍小。大數據應用在金融機構同小微企業、平民大眾之間,正在構建越來越廣泛的直接信用鏈接。
金融機構對客戶身份的識別一直采用證件加密碼的間接方式。最新的人工智能身份識別不再需要“第三方介入”,準確率高達99.99%以上,超過人工識別的平均準確率。在最近舉行的一項人臉識別算法性能年度國際比賽中,中國的依圖科技等公司獲得第一、第二、第五名。
在傳統技術架構下,處理多方參與的復雜金融交易需要分別校驗、分別管控,難以實現流程最優化。區塊鏈的共識算法、加密算法、智能合約等核心技術可以構建多維度直接交互架構,實現眾多參與方之間零距離、零時差的交通,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資產托管、聯合貸款、
供應鏈金融等業務平臺,可以達成不同參與方歸并校驗、實時共管的要求,達成每秒成千上萬筆的算力,同時達成可靠性、安全性標準。
5G時代正在到來。華為率先發布符合全球權威通信標準的5G商用芯片和商用終端。5G網絡具有高速率、廣聯接、低時延特點,峰值下行速率高達20Gbps,每平方公里聯接設備高達100萬個,時延只有0.5ms。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將實現準實時鏈接,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趨近于零。
最為重要的趨勢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金融應用,正在構建多維度直接交互架構和全新的信任紐帶,經濟主體、社會主體之間的平面空間被折疊了,弱信任變成可信任,長距離變成零距離,有中介變成去中介。
面對科技創新的浪潮,大家的認識并不一致。人們疑慮最多的應該是人工智能,爭議最多的無疑是區塊鏈。
我認為,并非所有的技術創新都能夠成功,都能夠得到實際應用和推廣。新技術的成功應用必須滿足四個基本要素:一是效率更高,二是成本更低,三是具有商業價值的經濟規模,四是具備社會認可的可靠性、安全性。
基于上述尺度,這里對區塊鏈技術發展做一些考察。
在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目前國內的主流路徑是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聯盟鏈架構。聯盟鏈架構的主要特點是:采用分布式賬本技術,多中心,有中介。由于市場規模和資本投入的優勢,我國基于聯盟鏈架構的區塊鏈技術研發和應用走在全球前列,實驗應用領域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
公益、公共服務等,區塊鏈金融應用場景包括資金清算、資產托管、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資產登記、保險服務等。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的實際應用有兩個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多維度直接交互架構。在參與方多、高復雜性金融交易場景中,實現眾多參與方之間零距離、零時差的交通,可以做到協同治理,共享信息,歸并校驗,精簡流程,提高效率,節約成本。例如微眾銀行的公眾聯盟鏈、平安金融壹賬通、中國郵儲銀行的資產托管系統等。二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可信數據登記與證實平臺,例如中鈔絡譜區塊鏈登記開放平臺、螞蟻區塊鏈的“可信數據存證”平臺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