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安全方面是硬需求。需要構建區塊鏈安全生態,從
數字貨幣錢包、智能合約等不同產品上著力,同時,還需要從礦池、交易所等數字貨幣產生的節點上實施動態防范。
一行代碼蒸發64億人民幣。這個不可思議的黑客操作發生在今年4月,僅僅因為被黑客找到了一個代碼漏洞,與之相關的區塊鏈產品的全部市值瞬間被全部轉出,趨近于零。
“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貨幣仰仗國家信用而有價值,那么加密數字貨幣的存在仰仗
區塊鏈技術的信用。”9月6日,在由眾享比特等合作主辦的ISC2018區塊鏈與網絡安全
論壇上,
山東警察學院偵查系網絡犯罪偵查教研室副主任張璇表示,由于區塊鏈技術代碼中漏洞相繼被發現,以及對應的一些安全事件,逐步打擊著人們對區塊鏈技術的信心。
此前認為,區塊鏈技術由于分布存儲、加密算法等技術的應用,擁有了不可篡改、可追溯等被認為是“萬無一失”的特性。然而,該特性主要針對存儲在區塊中的信息來說,以文中開頭的案例為例,區塊鏈技術保障了可以追溯到這64億轉移到了哪里,黑客的操作也會被系統不可篡改地記錄,卻并不能“拒絕”黑客對底層代碼的篡改,保護虛擬數字貨幣。
區塊鏈技術本身存在漏洞可以被利用。“利用區塊鏈技術,成了犯罪分子非法獲利的新手段。”張璇說,甚至有人表示,區塊鏈技術已經了引發經濟犯罪的革命。面對新手段帶來的新挑戰,該如何應對,以維護區塊鏈技術的長遠發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