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部名為《瞞天過海:美人計》的偷盜題材電影上映,講述一眾美女偷盜高手,盜取一條價值1.5億美元的鉆石項鏈的故事。
相較于發生在
幣圈的偷盜事件,這條項鏈的價值就不那么令人咂舌了。例如今年3月30日,我國警方破獲的一起虛擬貨幣偷盜事件中,3名供職于國內知名網絡公司的黑客侵入受害人張某電腦,將價值6億元的
比特幣、
以太坊等虛擬貨幣洗劫一空。
過去盜賊的目標是金銀珠寶、成沓鈔票,如今只要穩坐電腦前,動動手指,通過虛擬貨幣的竊取就可能“致富”。加密
數字貨幣,成了高科技犯罪的新目標。世界各國均備受困擾,資料顯示,在價值5.3億美元的代幣被盜后,日本16家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打算成立一個自我監管小組,自省自查系統漏洞。
360集團信息安全部王偉波表示,目前公開的針對非個人電腦的對公鏈和交易所的攻擊行為已公開的有57次,并造成了10億美元的損失。但他認為這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攻擊由于會對交易所的信譽造成負面影響不會被公開,損失也會被交易所自行消化。
除了竊取,虛擬貨幣也淪為犯罪分子的工具。“比特幣成為洗錢工具,并衍生出了‘專業水房’。”張璇說。她列舉了一個實際發生的案件:受害人在QQ上認識了嫌疑人,他自稱是在伊拉克打過仗的軍人,希望受害人幫他代收郵包,代收郵包需要80萬美元保證金。受害人把資金打給專門做比特幣交易的王某,王某支付給嫌疑人比特幣,對于嫌疑人來說并未留下收錢的詐騙證據,而比特幣交易的王某處有大量的資金進入,增加排查難度。
“比特幣(目前黑市承認的加密數字貨幣大多為比特幣)的參與,使得警方破案追尋資金鏈條的方法可能就要失效了。”張璇說,在工作中,深感案子不好查了,追查罪犯的難度大大增加。
更有甚者,犯罪分子不在是一個人或一個團伙,而是一個正常經營的合法企業。張璇介紹,一個技術運維公司開發了一個木馬病毒,安裝在自己負責運維的客戶機器上,機器內存占用不多時就啟動挖礦程序,被發現前已挖得數字貨幣5000多枚。經統計,該公司非法控制了全國300多萬臺機器。“這種違法行為的法律定位至今仍非常模糊。”張璇說,新的犯罪態勢敦促著法律、法規的健全,提醒執法人員不斷更新知識儲備。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