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相對傳統的溯源技術,
區塊鏈“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一定在數據的存儲和保護方面有較大優勢,容易在公眾中建立信任,并大大提高了造假成本。
而開發和運維成本、每個環節的數據錄入、錯誤和垃圾數據、海量數據在分布存儲中的運算速度等等問題也會逐漸顯現出來。
傳統溯源方式沒有解決的原始數據真實性問題,區塊鏈也無法解決,種植和養殖有大量數據需要人工量化上鏈,比如過程中使用的飼料、肥料、藥劑、疫苗、養殖密度、溫濕度控制、運輸和儲存環境記錄等重要信息,還需要多種
物聯網設備協同工作,數據來源復雜,不易統一標準。難以想像有一群礦工在田間地頭觀察農民藥劑使用,或是在豬場監督飼料成分的場景。
僅僅解決一物對一碼,產品與電子標簽或其他智能設備達成唯一對應,則需要設備與商品達成穩定物理連接-這種連接又受商品品種的限制-必然大大提升成本,造成方案暫時只適合高附加值產品,大面積普及寄希望于硬件的發展與革新。
歐洲往事
我們回到歐洲,2005年正式實施《食品基本法》以后,
2008年發生愛爾蘭豬肉二惡英污染事件;
2011年西班牙(有爭議)發生毒蔬果事件;
2013年發生16國馬肉假冒牛肉事件、魚肉造假事件;
2017年荷蘭發生毒雞蛋事件。
據了解,食品安全是一個綜合性問題,也是各國政府都面臨的難題,需要多種機構和企業協同解決,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我們每個普通人的關注和努力,區塊鏈作為一種新興技術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擔當此重任,但是它已經可以幫助我們提高監管水平,降低監管難度,使得食品溯源更具有可操作性。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食品安全的廣闊天地,區塊鏈將會大有作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