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傳統溯源方式沒有解決的原始數據真實性問題,
區塊鏈也無法解決,種植和養殖有大量數據需要人工量化上鏈,比如過程中使用的飼料、肥料、藥劑、疫苗、養殖密度、溫濕度控制、運輸和儲存環境記錄等重要信息,還需要多種
物聯網設備協同工作,數據來源復雜,不易統一標準。
在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中,比較相對傳統的溯源技術,區塊鏈溯源技術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安全問題嗎?
食品溯源起源
1985年自英國暴發的瘋牛病讓整個歐洲
農業元氣大傷,數億人口籠罩在克-雅氏病的陰云之下,1999年歐洲多國發生畜禽類產品及乳制品二惡英污染事件,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在 2000年出臺了《新牛肉標簽法》,要求牛肉產品必須具備可追溯性,標簽必須注明牛的出生地、飼養地、屠宰場和加工廠。在2005年正式實施的《食品基本法》中,干脆把可追溯性擴大到所有食品,還對召回制度做了詳細規定。為協助各成員國執行,特別成立了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
該法規確定了食品可追溯原則:
一、在所有食品生產加工環節都要建立食品可追溯體系;
二、食品可追溯體系要保證做到整個食品
供應鏈中,從前向后、從后向前都可以追溯;
三、所有的食品或者市場出售的食物都必須有足夠的標識,保證食品可追溯。
隨即,美、日等國也建立了自身的食品安全法規體系。我國在經歷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后,于2009年推出了食品安全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