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區塊鏈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點正對供應鏈金融的痛處。不過,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現實阻礙因素。楊智萍認為,現階段供應鏈金融領域的實際應用還是相當不成熟的。
她向記者援引了某項目方的觀點。該項目方從市場角度闡述了現階段“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存在的三個難點。首先,將平臺上的數據都上鏈處理,需要核心企業的配合,需要核心企業與供應鏈金融企業之間先建立起高度的互信,或者商業利益上達成一致,否則平臺很難將數據共享出來;其次,還要調動起平臺上經銷商的積極性,使其積極上鏈,在沒有代幣發行的情況下,如何吸引經銷商作為節點加入到區塊鏈系統上,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再次,針對一個核心企業的產業鏈建立起
聯盟鏈系統,需要付出一定的開發成本。
楊智萍從宏觀角度向記者補充了原因,她認為,一個原因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另一個原因是政策監管的風險。另外,區塊鏈行業人才的稀缺也是重要原因。
而針對行業人才的稀缺,鏈塔智庫合伙人、首席分析師于睿給出了更多解釋。他表示,區塊鏈的應用落地會改變行業原有的工作方式,牽扯甚廣,落地的隱形成本不可忽視。企業需要相關人才配合,金融機構需要具備新知識的從業人員,同時也要求資金來源能夠理解這種新的操作方式。這個牽扯到人才、時間等方面的成本,是區塊鏈落地供應鏈金融領域甚至各個領域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
此外,于睿對“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叫好不叫座現象有著更深刻的解讀。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落地,是通過技術的手段,將企業與資信、交易相關的數據,在線化、可信化,進而可交易化,這毫無疑問是一種更先進的市場和交易方式。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除去上述落地隱形成本的問題外,“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落地還會遇到兩個問題,分別涉及金融業的根本痛點和創新本身必經的示范推廣過程。
金融業的根本痛點是過多的資金、過高的收益預期,對應太稀缺的優質資產。區塊鏈對資產端進行透明化和可信化,只是對融資過程優化,但并沒有對資產質量進行優化。于睿解釋道,“這就導致雖然有一定數量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參與了相關的區塊鏈,但實際上,可以融到資的企業并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資產質量透明后尋租空間下降,導致融資成功率暫時下降。”
此外,區塊鏈對行業產生積極作用,更依賴規模化、網絡化,必須從更高維度推動。他表示,不單單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在整個區塊鏈的落地過程中,一般要經歷較長的示范推廣階段,即使進入推廣階段,也可能因為成本高昂和綜合性能不夠全面,無法有效應對市場競爭。“另外,創新者還要面對既有的制度風險和利益競爭風險。比如在供應鏈金融領域應用區塊鏈,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傳統參與機構的利益分配格局。也會導致落地的時候遇到一定程度的反彈。”于睿進一步補充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